第8章 不朽的豐碑(2)(1 / 3)

在戲劇方麵,由於《史記》中記述的故事具有強烈的戲劇性,人物性格鮮明,矛盾衝突尖銳,因而自然而然成為後代戲劇取材的寶庫。據傅惜華《元代雜劇全目》所載,取材於《史記》的劇目就有一百八十多種。據李長之統計,在現存的一百三十二種元雜劇中,有十六種采自《史記》的故事,其中包括《趙氏孤兒》這樣具有世界影響的名作。到後來的京劇中,仍然有許多是取材於《史記》的,如眾所周知的《霸王別姬》等。

在傳記文學方麵,由於《史記》的紀傳體例為後代史書所繼承,由此產生了大量的曆史人物傳記。雖然,後代史書的文學性不如《史記》,但其數量浩如瀚海,如果將其中優秀傳記提取出來,也是極為可觀的。此外,史傳以外的別傳、家傳、墓誌銘等各種形式的傳記,也與《史記》所開創的傳記文學傳統有淵源關係。

(三)司馬遷的地位和影響

司馬遷的一生全部貢獻給了《史記》,從古至今司馬遷和《史記》已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評價司馬遷在中國和世界文化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響,也就是評價《史記》的地位和影響。《史記》是一部空前的曆史巨著,也是一部傑出的紀傳體文學名著,司馬遷集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於一身,在中國古代史上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在世界古代史上也是罕見的天才。

作為曆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被譽為“史家之絕唱”,在我國古代史學史上樹立了一座巍峨的豐碑。司馬遷的《史記》,是對先秦史籍和文獻做的一個總結,為後來的史學發展提供了範例,而且開拓了廣闊的領域,奠定了其在史學中的獨立地位。

中國史學源遠流長,據文獻記載,商、周時代,王室有史官。左史記言,右史記事,所以我國古代史籍產生很早。《尚書·多士》篇說:“殷先人有冊有典。”《墨子》書中記載有“百國春秋”。《國語·楚語上》記載申叔時為楚太子所開列的學習書目有九種,其中春秋、世、語、故誌、訓典等五種就是曆史典籍。這些典籍都沒有流傳下來,今天能夠看到的先秦史籍尚有《尚書》《逸周書》《春秋》《左傳》《國語》《周禮》《儀禮》《世本》《竹書紀年》《戰國策》《山海經》等。司馬遷當時能看到的毫無疑問比現在要多得多,可以說,正是司馬遷在我國古代這塊史學沃土上辛勤耕耘,才產生了《史記》這朵史學奇葩。

作為文學家,司馬遷開創了散文敘事的傳記文學,《史記》遺澤後世,成為曆代文學大家和千萬讀者學習、借鑒的典範。《史記》對後世傳記文學、散文、小說、戲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影響最直接的是散文。司馬遷的散文成就,不僅代表了漢代文學的高峰,而且在散文發展史上,也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漢代文學有影響的領域有四個方麵:一是漢賦,二是散文,三是樂府民歌,四是文人五言詩。而最為突出的領域和文學大家是以司馬相如為代表的漢賦,以及以司馬遷為代表的史傳散文。人們往往將司馬相如與司馬遷並稱,說“文章西漢兩司馬”。漢賦在兩漢文壇,尤其在西漢武帝時代占有統治地位,漢武帝以及諸侯梁孝王就是漢賦的愛好者、推廣者。正因為如此,漢大賦在內容上一味歌功頌德,點綴升平,它所描寫的對象主要是宮室苑囿、京都田獵等一類東西;在形式上一味鋪陳排比,寫物圖貌,它偏離了文學,以寫人為宗旨,而且未能反映廣闊的社會生活。司馬相如賦就是典型的代表。經過曆史的檢驗,真正代表漢代文學高峰的不是寫《子虛賦》《上林賦》的司馬相如,而是司馬遷。在文學發展史上,文章家司馬遷應和大詩人屈原並列。屈原的《楚辭》代表了先秦文學的最高峰,司馬遷史傳散文代表了漢代文學的最高峰,兩人前後輝映,各自成為一個時代的代表人物。屈原和司馬遷兩人,不僅身世遭遇有共同之處,而且兩人的作品強烈地反映了現實生活,他們都鞭笞腐朽和黑暗,同情被壓迫人民,同時又具有浪漫主義情懷,歌頌理想,抒寫人生。所以魯迅稱《史記》為“無韻之離騷”,是極為中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