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 篇 快樂頤養天年9
第九章 把死亡看做一次快樂旅行
“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留戀生命,害怕死亡是人的本能,沒有人不懼怕死亡,但是世界上又沒有人能夠躲避死亡,因為這是大自然的規律。老年人隻有正視死亡的現實,接受死亡對生命的意義,才能珍惜生命的分分秒秒,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盡可能完成自己尚未完成的義務與使命,盡可能完成一切未了的心願,盡自己最後一份責任,無怨無悔地走向生命的終端,讓睿智的美大放光彩……
親愛的老爸老媽:
你們好!
聽老媽說老爸您這幾天因老戰友的去世心情極度的低落,整天待在書房裏沉思,街心公園看不見您的“靚影”了,藝術中心也沒有您瀟灑地揮墨了,就連園中的花兒也枯萎了,您的爽朗的笑聲也消失了……
當我得知這些時,您知道我多麼為您擔心嗎?爸,生死如花開花落,順其自然,節哀吧!更何況您的戰友是像花一樣自然凋零呢。關於如何正確地麵對死亡我專門向心理學家谘詢過:
老年心理學家認為,能否正視並正確對待死亡,將影響整個老年期的生活質量。隻有那些承認生命是有限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人,才能清醒地麵對人生。我們若能把死亡與生命融合起來,才能在生命晚期找到新的人生意義和理解生命的全部內涵。人總是要死的,隻有珍惜生命的分分秒秒,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才能平靜地走向人生的終點。否則終日惶惶恐恐,擔心大限日期將到,活在恐懼和無望裏,則誰也不堪其苦啊!
人到暮年與其在死亡的陰影下度過,倒不如幹脆豁出去了,大度一點,灑脫豁達一點,換一種活法,一旦打開了死亡的精神枷鎖,不再背著這種沉重的心理包袱,我們就不會再自己折磨自己。既然人人都不免有一死,悲憤、傷感已全無意義,唯有珍惜尚活著的日子,盡可能地去完成自己尚未完成的義務與使命,盡可能地去彌補自己過去所犯下的錯誤,盡可能完成一切未了的心願,盡到自己最後一份責任,這樣就可以安詳地放心地離去,走向生命的最終歸宿。最後,他就可以說:我已經盡到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我已經得到了生命中應該屬於我的那部分,我已經無怨無悔了。這樣的老者更令人肅然起敬,羨慕萬分。
其實,生命的價值不是以活著的時間長短來衡量的,“無誌空活百歲”。人生苦短,說穿了,如果把寶貴的時間花在悔恨、憂傷、擔心、恐懼之上,真是有些不值得!不管能活多長的時間,但在活著的時候能快樂與健康,這就是生活的真正內涵,也就是生命的真諦所在。
因此,能夠從死亡的心理威脅中走出的老人,能夠把死亡看做一次快樂旅行的老人就可以奏出其生命的最強音,同時也體現了人類最強的心理承受能力。試想,連死都不怕,您還會怕生活中其他的打擊和挫折嗎?所以能置生死於度外,有了這種大無畏的氣魄,晚年生活才會感到輕鬆和快樂。因此一旦真正打破了死亡的神秘感和恐懼感,您就可活得心地坦蕩,無所顧慮,從而可延緩衰老。
總之,盡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但我們如何平靜地度過生命之旅的最後一程,享受生命最後的恩賜,的確令人深思,相信老爸您一定會交一份滿意的答卷。
願老爸老媽,健康平安每一天!
女兒
唯有對死的敬,才有對生的惜
儒家“惜生哀死”觀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螣蛇乘霧,終為土灰。”即使千年神龜,萬載螣蛇也免不了一死,終歸化為灰燼,更何況人呢?“生之有老,老之有死”,是自然界新陳代謝的必然規律,一切生命都無法違背這一規律。人雖然為萬物之靈,但也不能不老不死,死亡是人生的圓滿結局和最終歸宿。按中國傳統文化習俗,對於老年人來說,大家都特別忌諱談及“死”字,且許多老年人也不敢麵對這個現實,恐懼死亡,采取回避態度。
孔子曾把“死亡”懸置起來,但他不回避“死”。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季路問孔子關於生死的問題,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顯然,孔子想把季路的注意力引向對人事和生命的思考中,而不要去追問死亡和死後狀況的問題。這體現了孔子在解決生死問題上的實踐與智慧,即放棄對死亡問題直接而抽象的超前思考,而通過實踐活動,通過沉思生命來解決生與死的問題,而將死的問題懸置。孔子懸置死亡問題的做法,對後來儒家生死觀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後世儒家遵循孔子的教誨,將主要的時間和精力用於“立意”、“立功”、“立言”,用於“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很少對死亡問題作出正麵闡述。
儒家的懸置對死亡的沉思的生死觀,是把主要精力用於對生存問題的探討和投入實際生活,從而使人們擺脫死亡恐懼。儒家主張,生不可不惜,也不可苟惜;死不必畏,但也不能不哀。概括起來可以得出儒家對待生死的態度:惜生哀死,即珍惜生命,體現在儒家對現實生活的重視中,悲哀死亡,則表現在儒家對死者的安葬和祭祀中。
“死亡”要敬畏,也要接受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老人們最喜歡的,這句詩很經典,也很有哲理,對“死亡”概括得很精辟,死是世上萬物新陳代謝的必然規律,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結果。從古到今,不論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帝王、總統、元首,還是擁有億萬財富的大亨,或者是一個家貧如洗、沿街要飯的乞丐,死亡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平等的。永遠找不到、研究不出“不老”、“不死”的靈丹妙方。所以,你不要害怕死亡,死亡也沒那麼神秘,敬畏它也要接受它,不是有很多有識之士終於體會到:人從生下來之時起,雖然有發育、成長的過程,但也注定要一步一步走向老年,直到死亡嗎?“死亡”任何人都不能免。就像大自然的花開花落,所以,人到老年,隨著一年不如一年的衰老,最終都會不可避免地重新回歸自然,這是自然規律。正如1963年12月26日,毛澤東主席對身邊服務人員所說的:“人總是要死的,如果人都不死,孔老夫子到現在還活著,不要說他坐車子周遊列國,恐怕連站腳的地方都沒有了。”
越過死亡線,生命更美麗
古往今來,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但不管有多麼大的差異,有一點是相同的:每個人都要經曆生死。“一滴水隻有流進大海才會永不幹涸”,個體的生命隻有放到人類曆史的長河之中才會得到永恒。古今中外都有一些人為了求得永生,用畢生的精力去尋找長壽秘方,或者去相信一些騙人錢財甚至生命的邪教,結局都是事與願違的,往往更早地失去了生命。在如何麵對死亡,並戰勝死亡恐懼方麵,古人已經積累了不少成功的經驗。隻要您真正早日麵對死亡,就會發現死亡並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樣可怕,而且,當您從對死亡的恐懼心態中解脫出來,通過生活、學習、工作和娛樂等活動,與死亡作鬥爭,就會使人生更加美麗,也隻有這樣才會真正理解生的意義。
臨終時刻則是社會對人在生命曆程中應該予以關注的最後一個問題。對於老年人或重病人來說,不要拒絕承認死亡的臨近,不要懼怕死亡,“人生自古誰無死”,應以坦蕩的心境,勇敢地麵對死亡,接受死亡的挑戰。老年人一般都能預感到自己生存的時間不多了。此時應該有計劃地安排好自己剩餘的時間,從容不迫地麵對死神,克服懦弱思想,接受死亡這一現實,使生活過得充實而富有意義。
有時候老年人不妨試著去接受最壞的情況,那樣反倒有可能擊退死神,使人重獲新生,增添生命的魅力。經常有這樣的情況:有一些人得了病,本來心靈上沒有什麼負擔,但是由於有人告訴他是得了一種重病,便給他巨大的心理打擊,於是他很快消沉衰退,乃至死亡。與此相反,有的人即使遇到最殘酷的情況,由於他們勇於麵對,勇於挑戰,結果戰勝了命運。不僅在之後的人生歲月中過得燦爛輝煌,而且反倒擊退了死神。如英國科學家霍金。21歲時患上重病,醫生說他至多能活兩年半。他卻想:“命運最壞也不過如此,在這兩年半內,我要努力做些有意義的事。”結果他不僅寫出《時間簡史》等享譽全世界的科學著作,而且過了許多年報還活在世界上!
年老、死亡我們無法避免,但是,在蔑視死亡並與死亡搏鬥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能戰勝對死亡的恐懼,還能體現生命的真正意義!
“暴死”的願望不可有
“暴死”想法的老人希望“安樂死”
身患癌症晚期的梁婆婆躺在病床上,她說,病魔無時不在折磨著她,十分痛苦。她曾苦苦哀求醫生不要再用藥和搶救,反正用多少藥都是治不好的,多活一天隻是多痛苦一天。不如早死了算了,希望哪一天突然去了,就不用再受罪了,當然醫生和護士不可能答應她的要求。
梁婆婆說她的三個兒女都下崗了,經濟條件都很不好,為了給她治病,家裏已經借了幾萬元的債。梁婆婆實在不想再給家裏增加負擔和經濟壓力。於是,她又提出想安樂死。
據與梁婆婆同病房的病友說,梁婆婆一家人是傳統型家庭,平時對待阿婆也不錯。他們都推測梁婆婆重病纏身對生活失去信心,一時想不開而想要了卻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