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生命第二個春天裏的舒心
有人稱60歲後是人生的第二個春天,如此,老年人應重新尋找人生的位置,重新確立自己的生活目標。能繼續施展才能的可以接受返聘,即使當個“顧問”,也要樂在其中;素有愛好者,養花養鳥、唱戲玩劍、琴棋書畫、吹拉彈唱等既能陶冶情操,又能充實生活;願為社會作點貢獻者,做一名校外輔導員和關心下一代工作者,還可以整理一下自己的人生檔案。總之,一個人退休後要學會給自己找點事幹,有了事,才不至於覺得空虛。
今天的許多退休者也都在退休後實踐著自己的“年輕”,享受著退休壓力消散後的舒心。在日本,70歲的老年人參加滑雪比賽,人們真為他們的活力四射和身手矯健而讚歎;在美國,有90歲老嫗還去領取駕駛執照,許多老人仍熱衷於航海、滑翔、登山、探險、冬泳,老布什總統80歲生日之際,還要表演跳傘。
76歲的北京退休職工馮春明與老伴兒恩愛走過58年,飽經生活磨難的他們,依然笑對生活,提及快樂生活,馮春明常說:“我一生有三個樂:一是知足常樂,二是自找其樂,三是助人為樂。”
他們的生命充滿時間,而時間更充滿生命。他們頭上高貴的白發沒有成為衰老的標記和投降的白旗,卻在白發蒼蒼中享受著壓力消散的舒心,充盈著生命,充實著晚年生活。
孝心叮嚀
走好退休一段路
聽聽專家們關於老年人如何“走好退休一段路”給出的意見吧!你可以選擇吸收:
1離退休前後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
2可以攜家人旅遊一次,享受天倫之樂及家的溫馨。
3離退休後保持充實的生活。
4重新認識和調整夫妻生活。
梁實秋先生替我們描繪了一幅他理想中的退休生活圖:“理想的退休生活,就是真正的退休,完全擺脫賴以糊口的職務,做自己衷心所願做的事。有人八十歲才開始學繪畫書法,也有人五十歲才開始寫小說,都有驚人的成就。退休不一定要遠離塵囂,遁跡山林,也無須隱藏人海,閉門謝客——一個人真正退休之後,門前自然車馬稀。如果已經退休的人還偶爾被人認為有剩餘價值,那就苦了。”梁先生的話說得有趣也不俗,老年人若真能放開胸懷,應該會發現退休了其實是享受生活的又一個開始,拋開曾經為之奔波忙碌的職業,解放身心,不為兒女所累,做自己以前沒時間做的事,你會發現柳暗花明,身在其中,樂在其中!
——愛心伴隨您
人生不會隨退休而謝幕
工作可以退休,人生卻不能退休
人退休後,離開了工作崗位,再也不會有緊張的情緒和忙碌的身影了,你從思想上會有一種徹底的放鬆。但是人在特別寬鬆的環境中,並不能夠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價值,就像許多人工作時因為繁忙勞累,總一心想著早點退休,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但是,當他們退休後,反而不會打發大量閑暇的時間了,常常又想找點事做。
事實上,許多退休後特別清閑的人士也沒能感受到生活的輕鬆和快樂。其實,人對於任何事情都不能走極端,過度繁忙勞累,可以讓一個人的身心衰竭;過度清閑散漫,也可以讓一個人的身心衰退。
退休之後,當我們感覺無事可做的時候,那也正是我們走向衰老的開始。因為一個人就像一部不停運轉的機器,正常運轉時,它會很靈活,很平衡,但是如果讓它停下來,甚至是長時間的閑置,它就會生鏽,甚至再也無法開動了。
老年人應特別注意的是:工作可以退休,但你的人生不能退休,而且應該找到更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享受人生最美好的時光。退休後的生活才是真正屬於你自己的,這世界上要幹的事也太多了!你應該積極找到自己新的位置,重新開始一次新的人生旅程。隻要你自己不停止精彩的人生旅程,那麼就永遠不會感到人生停止。人生沒有隨退休謝幕,而且好劇會連續不斷地上演,而你將會是劇中的主角。
發揮餘熱的又一個春天
退休後是生命的第二個春天,這也是老驥伏櫪、發揮餘熱的一個春天。離退休並不意味著生命的光輝消失殆盡。許多老人正用自己的言行給“夕陽無限好,黃昏更美麗”做最好的詮釋。曹操詠“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堪稱我國古代曆史上老當益壯的一個楷模。許多離退休老人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再一次投身到社會工作中去,不僅老有所為,充實了自己的退休生活,還報效了國家。
在“知識經濟”和“知本家”的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世界前500強企業都很注重聘用各種有專長的老年人。在我國,老年人才已引起廣泛關注,老年人才市場方興未艾,而老年人才資源的浪費是社會最大的浪費。有錢不花還可以留給子孫,但如果有學問不用就會全爛在肚裏。國際的發展趨勢是,60歲的人在工作經驗、閱曆方麵的積累剛好達到了頂峰狀態,他們的身體還很健康,我們就應該用他們的知識和本領,創造最佳經濟收益。有一年日本到西班牙舉辦了一次人才交流活動,70歲以上的退休者就有200多名,當時在西班牙這些70多歲的老人非常搶手,因為這些人都是很有學問的大學者、企業家、董事長和技術人才,不要小看這些老人,一個有本事的人就能挽救一個工廠。對老年人在社會上起到的作用,高爾基曾說過:“像這樣的老年人,一個老年人的死亡,等於倒了一個博覽庫。”所以,我們要為老年人提供一個發揮餘熱的平台,既可使老年人有所作為,又為企業創造了業績,何樂而不為呢?
古羅馬大文豪西塞羅在他的名著《論老年》中列舉一般老人不幸福的四大緣由,第一條便是“老年人退出他所長期從事的事業”。一旦退出自己長期從事的事業,心頭會一下子冒出巨大的失落感,從而摧殘自身的生命力。因此,可根據你自身的狀況適當發揮餘熱。
如果你是個文字工作者,你仍可以提起你的筆;若你是個農業研究者,你仍然可以與植物有關的事情打交道;如果你是個醫生,你也可以研究醫學,救死扶傷。
從一定意義上說,退休後,你的事業天地將更為廣闊,人生不會隨之謝幕。
孝心叮嚀
退休後的“破爛王”
走在大菜市附近的大街小巷上,經常能看到一輛一個老人騎著三輪車收破爛,這位老人曾是大連建材廠的副廠長,退下來之後覺得閑不住,就想做點讓大家得到實惠的事。他家離大菜市很近,於是他主動來到大菜市業戶租的倉庫,免費打掃。大菜市方麵要給他工資,可他不要,保安就把收拾出來的紙殼、廢鐵等破爛給他,讓他去賣點錢。從這以後,他的收破爛生涯開始了。他的信譽好,人也有能力,漸漸地,收破爛生意越做越好,成了社區裏有名的“破爛王”。
許多人見到他,都問了同一個問題:“從一個企業的領導到現在去收破爛,你不覺得掉價嗎?”他笑著回答說:“開始時,我是真磨不開麵子,有一次在收破爛時,正好看到以前的一個工友,他問我在幹什麼,我當時臉都紅了,怕被別人瞧不起。現在我想明白了,不管什麼工作,隻要對百姓是好事,隻要自己開心就行。”
——重新再來
舞台在你自己心中
用自己的腳本在舞台上演出
社會是一個大舞台,每個人都是這個舞台上的演員,而演員們一生中不會僅僅出演一個角色,如何將每個角色飾演成功,主要取決於演員們對於角色轉變的正確理解和準確把握。離退休是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是每一個人今天或明天都要麵臨的重大生活事件。
在退休後這個舞台上,你也許常常感到社會給自己分配的是一個沒有腳本或沒有台詞的角色,在舞台上該說什麼和該怎樣表演,全都要靠自己自編自導,是編導生活的悲劇還是喜劇其實全由我們自己選擇,而綜觀曆史與現實,許多老年人的悲劇可以說是由其自己一手造成的,可悲的是他們一直不了解事實的真相。
當別的老人在公園裏散步、聊天和打牌的時候,在福建省泉州市卻有一位70多歲的林老師握著手中的鋼筆,開始一個字一個字地編寫出演人生舞台的腳本了。
1998年,退休後林老師一家從福建省漳州搬到泉州。到了新環境,林老師發現周圍的老人幾乎沒什麼娛樂活動,最多就是一起打打麻將。林老師愛讀書看報,於是萌生了一個想法:為老人們編寫一本雜誌,一本既娛樂又實用的老年人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