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保養心靈,幸福人生
經濟學家認為欲望是人自身提高和社會進步的推動力,正是由於欲望的無限性,人才會不斷提高,社會才會不斷進步。經濟學家把欲望作為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不過,欲望並不是無止境的貪婪。
攀比別人,你的理性哪裏去了
王先生是一位香港人,20世紀90年代初的時候,他有著不錯的生活。當時,香港經濟很繁榮,王先生工作上年年加薪,股票、基金都在上升。在看著周圍朋友都紛紛投身房產時,王先生也心動了。
1997年,香港的房價處於高位,王先生在攀比的心理作用下,拿出了100多萬積蓄準備買房。當時他向銀行貸款280萬買下了一套價值400萬,70平方米市區的房子。在那時400萬的房算不上什麼好房子,因為房價整體很高。看著房價天天上漲,王先生根本沒想著再出手轉讓。
隨後,亞洲金融風暴來襲,房價一下子降了來。王先生的那套房子迅速貶值到180萬,王先生認為房子還可以自己住,房價跌了也無所謂。不過,銀行卻不這麼認為。銀行是做生意的,它借給你280萬,你的抵押品卻隻值180萬,銀行會擔心你還不起錢,它會虧本。於是,銀行馬上向王先生施壓,迫使他加大了還貸力度。結果,王先生不得不告別過去優越的生活,經曆多年苦苦掙紮,才得以還清貸款。
王先生看到別人買房,不能從自己的實際經濟能力出發,在盲目攀比的心態驅使下,作出了錯誤的投資行為,最終讓自己吃到了苦頭。
其實,很多人在作出買房決定的時候,都會像王先生一樣,頭腦發熱。買房的人一方麵嫌房價太高,但在看到大家都買房的時候,就會出現焦躁的心理。於是,在焦躁的催促下,買房人常常在高價位上花大錢買房,把房價推得更高。
根據市場經濟的規律,任何商品的價格都是會存在高低起伏的。當一種商品的市場價格遠遠高於其實際價值時,市場規律便會發生作用。房地產市場也不會例外,於是房價暴漲之後總會伴隨著暴跌。
在房價的不斷上漲中,房地產高額利潤的氣息會誘使人們蜂擁而至。資金雄厚點的投資者們競相建造更多、更大的樓盤,希望獲得更多的利潤;小投資者們爭著買下幾套房產,希望高價時出手;而買房自住的人,在相互攀比中,也把自己的買房標準從一套供家人生活的小戶型調高到令人羨慕的豪宅。
然而,建造房屋是個緩慢的過程,完成一個樓盤往往需幾年。在這幾年裏,房產投資者聽到和看到的都是利好消息,會有更多的投資者把更多的錢投入房地產。終於有一天,大家會發現原本房屋供給短缺的現象,一夜之間突然不見了,房屋供給出現了大量剩餘。這種剩餘,並不是針對居住人口的剩餘,而是針對付得起高房價人的剩餘。
於是,房價便出現了回落。因為之前的不理性增長,一旦出現一次回落,購房者投機的心態便會被打破,房價會迅速暴跌。
有人會說,房價的跌落正好可以讓更多的人買房。實際上,房價的跌落是相對最高房價來說的,10000元一平方米的房價跌40%,餘下也有6000元,窮人還是買不起。但是,40%的房價跌落對於房地產投資者們來說,簡直是噩夢。他們的貸款變成銀行的不良資產,銀行壞賬迅速增多,便會大幅削減貸款額度。缺少銀行貸款,投資者們會緊縮自己的腰包,整個國家經濟都會失去增長的動力。
有錢買房的和有能力賣房的都是經濟能力較強的人,難道他們沒有理性嗎?這主要是因為房地產業的特殊性,在攀比心理的作用下理性的經濟人衝動了起來。
房子不同於糧食,糧食的價值在吃下去後立刻得到體現,並且幾小時後就會消失。所以,隻要有成千上萬的人在市場裏買賣糧食,糧食的價格就一定理性。然而,房子的價值能延續幾十年,大多數人一生隻買一次或兩次房子,所以買房人對房子的價值判斷包含許多主觀因素。
投資房地產的收益也需要幾年才能看到,這就導致房地產投資者對投資回報的判斷包含更多的主觀心理因素。在這些主觀因素的影響下,人們的買房思維變得很簡單:別人買房,我也要買房;別人買大房子,我也要買大房子。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買房,買的是一種心態。在買房的過程裏,蘊涵著人們太多的期望。買房需要量力而行,在買房越來越成為人們一輩子拚搏目標的今天,買房不再是一種單純的經濟行為,它已衍變成一種心態的比拚。
要想在這場比拚中獲勝,需要擁有健康的心態。而其中的關鍵就在於,是否能保持經濟人的理性,不以攀比的心態對待買房。這樣,房子才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歸宿,而不是身心與經濟的負擔。
誰比誰聰明,博傻的股市
20世紀初,著名的經濟學家凱恩斯為了日後能專注於學術研究,免受金錢的困擾,曾拚命外出講課賺取課時費。凱恩斯當時被人稱為“一架按小時出售經濟學的機器”,他什麼課都講,包括經濟學原理、貨幣理論、證券投資等。
然而,僅僅依靠講課賺錢,顯然是不夠的。1919年8月,凱恩斯借了幾千英鎊開始進行遠期外彙的投機買賣。過了4個月,他淨賺了1萬多英鎊,這相當於他講10年課的收入。凱恩斯發現了投機買賣的“暴利”,他開始“沉迷”其中。投機生意賺錢容易,賠錢也快。在剛剛賺了10年講課收入後的3個月時間裏,凱恩斯又連本帶利賠了個精光。
投機和賭博具有一樣的特征:贏了想贏更多,輸了要再贏回來。盡管輸得血本無歸,凱恩斯仍不放棄,他又涉足棉花期貨交易,狂賭一通大獲成功。凱恩斯後來幾乎把期貨品種全部做了一遍,而且開始涉足股票。
直到1937年,凱恩斯宣布“金盆洗手”時,他已經積攢了一筆巨大的經濟財富。同時,作為一名經濟學家,凱恩斯在不斷的投機買賣和股市沉浮中,還總結出了一個非常有名的理論——最大笨蛋理論。
凱恩斯的最大笨蛋理論,又稱為博傻理論。這個理論認為,人們可以完全不顧物品的真實價值,即使它一文不值,也會願意花高價買下。因為人們總是預期會有一個更大的笨蛋出現,他會花更高的價格從自己手中將物品買走。投機行為的關鍵是判斷是否有比自己更大的笨蛋,隻要自己不是最大的笨蛋,贏利就不是問題。當然,如果找不到願意出更高價格的“笨蛋”把物品買走,那最終擁有物品的人就是“最大的笨蛋”。
“博傻理論”揭示了投機行為背後的動機,而股市真是這一理論的最好體現場所。
在股市中,“博傻”是指在高價位買進股票,等行情上漲到有利可圖時迅速賣出。這種操作策略,又被稱為“傻瓜贏傻瓜”。從理論上講博傻有其合理的一麵,博傻策略認為“高價之上還有高價,低價之下還有低價”。遊戲規則也很簡單,就像擊鼓傳花,隻要不在鼓聲停下的時候拿到花都會“有利可圖”。所有投身股市的人,都不希望自己是“最大的笨蛋”,但事情卻不並因為人的主觀意願而改變,即使擁有非凡的智慧也難免成為“最大的笨蛋”。
1720年,英國股市非常“瘋狂”。在一輪股票投機狂潮中,曾發生過一件有趣的事。有人出資創建了一家小公司,自始至終大家都不知道這家公司到底是做什麼的。不過,公司在認購股權時,近千名投資者不管三七二十一開始瘋狂搶購。
沒有人清楚自己能從公司中獲利多少,而是期望有更大的笨蛋出現。股票價格上漲,自己就能賺錢。麵對如此瘋狂的投資熱潮,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也參與了進來。很不幸,牛頓最終成為“最大的笨蛋”之一。麵對尷尬境遇,牛頓不得不感歎道:“我能計算出天體運行,但人性的瘋狂實在難以估測。”
17世紀的時候,鬱金香在荷蘭的價錢和黃金等值,當時有一種名貴的鬱金香,由於病態的寄生蟲原因價格高得離譜。很多人清楚,鬱金香球莖的價值並沒有市場價格那麼高。但麵對高漲的市場行情,沒人願意放手。人們已經失去了理性,瘋狂地購買鬱金香的球莖,然後以更高的價格拋售。所有人都認為自己不是最後買到鬱金香球莖的那個“笨蛋”,鬱金香的價格也在不斷地攀升。
到1636年前後,擁有鬱金香的“最大的笨蛋”們終於出現,鬱金香的價格開始崩潰,很多人傾家蕩產。荷蘭因此爆發了一場金融風暴,引起荷蘭大範圍的經濟蕭條,甚至被迫退出世界強國的競爭。
2006年-2007年的中國股市也出現過同樣火爆的情況,滬指從2000點開始,一直不斷攀升。當看到眾多投身股市的人腰包鼓起來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琢磨著自己也應該來分一杯羹。於是,全國男女老少一擁而上,投入到“熱火朝天”的股市中,人人都想著賺個“盆滿缽盈”。
經濟學始終是圍繞著“供需”二字,“供需”調節著經濟,不會有永遠的暴利,也不會有永遠的優勢行業。社會的報酬水平總是會朝著一個均衡發展的方向轉移,股市也不例外,更不可能例外。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股市在大漲到6000點後,很多人開始成為“最大的笨蛋”。
其實,老百姓也懂得這個道理。即使在全民炒股的熱潮下,隨便到證券市場上去拉一個人問一下,他保證也不會相信股市會永遠的這麼繁榮下去。但假如再問一下人們會不會繼續炒股,答案也是驚人的一致:肯定繼續炒!
一方麵明知道這免費的午餐吃的並不會永遠順心,很有可能會被噎著;另一方麵卻還要拚命的吃。原因何在呢?道理很簡單,大家都在“博傻”:在股市牛市的泡沫中,隻要不是最後一個傻瓜就成。
所有人似乎都看到股市照當時的情況發展下去,吃虧的隻能是“最後一個人”。於是,大家都想著“博傻”,認為自己不會是“最大的笨蛋”。
結果如何?2007年5月30日,滬指開始了一路狂跌,眾多股民被套牢。眾人心態的失衡,最終使自己成為“最大的笨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