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本“海洋派”如何對中國耍心眼(1 / 1)

日本“海洋派”如何對中國耍心眼

背景

長久以來,日本戰略學界盛行“海洋派”,竭力強調日本的海洋國家屬性,並以此為基礎思考日本對外戰略。中日圍繞釣魚島主權和東海劃界產生諸多爭議,日本“海洋派”更是大肆鼓吹“崛起的中國是日本‘海洋國家’的重大挑戰”。對中國來說,日本“海洋派”實際上具有更高層次的戰略危險性。

理論框架搭建過程 分析日本“海洋派”的對外戰略思想,必須從他們的海洋國家意識入手,其來源於歐美海權論者的思想。日本《追求》月刊稱,麵對頻繁的自然災禍和資源匱乏的領土,日本意識到若不設法與海外國家維係“共生關係”,勢必難以維持國家安全。

二戰後,京都大學教授高阪正堯奠定了日本現代“海洋派”的理論框架。高阪的思想影響了很多日本人,民主黨政府時期的外相前原誠司就是他的學生,前原及其同路人均主張日本應該維護與海洋大國美國的友好關係,並將中國視為現實威脅。

日本《世界艦船》雜誌稱,20世紀90年代,中國對世界局勢的影響力逐漸成形,特別是2010年中國的GDP首度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2年中共十八大又提出“海洋強國”口號,令日本“十分憂慮”,再者美國高調倡導“亞太再平衡”,聯合亞太盟友一道遏製中國的“潛意識”快速升溫,使得日本“強軍意識”抬頭。當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更是致力於加強軍備,對抗所謂“越來越不安全的大環境”。

對華方略實為三個字 當下麵對中國的崛起,處於“海洋派”影響下的日本決策層實際奉行“政經分離”的雙軌路線,在戰略圍堵中國的同時,卻要繼續爭取中國13億人口的大市場,於是乎日本對華方略的實質就是以下三字:

阻,即軍事上要遏阻中國;

競,外交上與中國競爭;

合,經濟上與中國合作。

日本的最終願望就是,軍事上,形成串聯美國、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的盟友防禦圈,協助美國“亞太再平衡”的戰略布局;外交上,以經濟援助之勢,極力拉攏東南亞乃至南亞國家的友好關係,同時海上自衛隊執行遠海跨國人道救援任務時,拉近國與國之間乃至人與人之間的了解與信任,進而隨著足跡的拓寬,爭取更多夥伴,確保海上交通線的穩定與安全;經濟上,繼續與中國市場編織成牢不可破的經貿網絡,使產品供應與市場需求相匹配,讓日本的“關鍵技術”與完備的“產銷流程”,在中國奠定“舍我其誰”的利益基礎。

對華極具戰略危險性 依照日本“海洋派”的論點,海洋國家不像中國這樣的大陸國家擁有廣闊的戰略縱深與可以持久活動的空間,所以海洋國家擬訂軍事戰略時,必須拋棄“以陸製海”以及“焦土抗戰”思維,代之以“以陸支海”和“延伸監視偵察空間”的政策,積極營造海空軍力主動出擊的攻勢路線。此外,日本“海洋派”還信奉“不敢勇於接受改變,就會被改變淘汰”的原則,認為美國對世界各地盟友的態度是會改變的,華盛頓不隻看重“條約內容”或“理想價值”,同樣關注盟友可以為“共同利益分擔多少風險”,日本運用“海洋國家”的地緣優勢,積極為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政策牽馬墜鐙,就是希望綁定同盟關係,實現“正常國家”的迷夢。

很顯然,日本“海洋派”的戰略思想必然在安全上對中國構成威脅,其根深蒂固的“海洋國家”意識決定其親美外交的路線選擇,同時也是他們具有反華傾向的根源。對於中國,日本“海洋派”具有戰略危險性,他們的“海洋國家觀”仍是中國判斷日本外交戰略走向的重要參考項之一,也是綜合分析日本對美和對華政策走向的主要依據。摘自《中國國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