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真卿字清臣,號應方,唐中宗景龍三年(709年)生於京城長安。顏氏祖籍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西晉末舉族隨晉室南渡。顏真卿五世祖顏之推仕梁,梁亡於西魏軍,乘隙奔北齊,北齊亡又入北周,定居京兆長安,至此已有一百三十多年。顏真卿後來為家族中人作碑文時,或稱琅邪臨沂人,或稱京兆長安人,而稱前者居多。琅邪臨沂,這是顏氏郡望。
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顏真卿這個名字並不陌生,很多人知道他,是因為他的書法家的身份。他創造的顏體字,氣勢雄渾、雍容大度,筋骨豐茂,為許多人喜愛。實際上,顏真卿不僅是一位書法家,還是一位政治家、忠烈之士。藝品即人品,他的書法風格正是他剛正不阿、清廉律己、忠君保國的人格表現。
顏真卿字清臣,號應方,唐中宗景龍三年(709年)生於京城長安。顏氏祖籍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西晉末舉族隨晉室南渡。顏真卿五世祖顏之推仕梁,梁亡於西魏軍,乘隙奔北齊,北齊亡又入北周,定居京兆長安,至此已有一百三十多年。顏真卿後來為家族中人作碑文時,或稱琅邪臨沂人,或稱京兆長安人,而稱前者居多。琅邪臨沂,這是顏氏郡望。
郡望也稱地望、郡姓。“郡望”一詞,是“郡”與“望”的合稱。郡是行政區劃,望是名門望族,“郡望”連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國範圍內的名門大族。意思是世居某郡為當地所仰望,並以此而別於其他的同姓族人。魏晉南北朝以至隋唐時代,當時人們非常重視門第,世家大族非常重視郡望,以此相標榜。如隋唐時期,在我國北方形成的“四大郡望”:範陽盧氏,清河崔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就是典型。
古人非常重視郡望、家譜,以顯示自己的家族門第高貴,人才輩出,源遠流長,這一習俗在今天仍有餘韻。有關宗族世係的譜學在唐代也長盛不衰。顏真卿晚年也作有顏氏家譜。
據顏氏譜牒記載,顏氏一世祖係春秋末期孔子的高足顏回。顏回第二十二世孫顏敫,東漢靈帝時官至禦史大夫,生二子:顏斐、顏盛。顏斐二子顏魯、顏歡無後,自此顏姓以盛為宗。
顏盛於靈帝中平年間出任青州刺史,攜眷屬僑居青州治所臨淄。魏文帝黃初年間,顏盛改任徐州刺史,又舉家定居琅邪國華縣城西孝悌裏(今山東省費縣方城鎮諸滿村)。
顏氏在孝悌裏曆四世,約80年,至西晉時,已成為琅邪望族。南朝宋時,華縣廢置,其地分屬臨沂、費縣。孝悌裏時屬臨沂縣,故顏氏後裔不論遷居何地,均自稱是“琅邪臨沂人”。
西晉永嘉元年(307年),晉室南渡。顏真卿十三世祖、顏盛曾孫顏含時任琅邪王司馬睿幕府參軍,率家族隨司馬睿南遷,為過江“百族”之一,僑居於上元(今南京市)長幹裏顏家巷。自顏含起,顏氏家族在江南共曆九世,約270年,成為江南的士家大族。
北周建德六年(577年),顏真卿五世祖、顏含八世孫顏之推應周武帝征召,舉家隨駕入關,定居於京城長安。隋初,之推子顏思魯居萬年縣敦化坊。唐初,思魯子顏師古居長安縣通化坊。至唐代中葉,顏氏家族在京兆共曆六世,約150年,又成為京兆名門巨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