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邵逸夫回到祖國,與粵劇表演藝術家薛覺生合作,終於拍出了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白金龍》(1932年)。有聲電影放映出來,聲情並茂,轟動一方;同時又能使許多買不起戲票的人能領略粵劇表演藝術家的風采,更是大受歡迎!觀眾對電影中的人說話都十分驚奇,隻要一有聲音出來,就大聲歡呼!據說有一次在泰國(時稱暹羅)放映時,觀眾硬是把留聲機砸開,要看看是不是有人藏在裏麵。
害得邵逸夫每次放電影都要派專人保護留聲機。這部影片讓邵逸夫賺了大錢,僅在廣州放映的票房收入就是它全部拍攝成本的60倍。這一成功不僅使邵氏機構轉危為安,而且也開創了中國電影史上有聲電影的新紀元。
1959年,邵逸夫在香港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為了打好基礎,紮紮實實地推進他的事業,他決定先在香港建立自己的電影王國。他乘著汽車在香港轉了一整天,看中了清水灣附近一座半荒的山崗,於是投入巨資,將整個山崗買下來。緊接著,成隊的機械開到了山下,將整座山崗削成平地,在這平地上築起一座電影城——邵氏兄弟電影製片廠。
就在這座電影城中,邵氏兄弟先後拍攝了1000多部電影,其中不少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了打響邵氏影城的第一炮,邵逸夫親自挑選劇本,從幾十部劇本中,最後選中了描寫貂蟬故事的《江山美人》,因為他預測古裝片會受觀眾歡迎。然而財務人員一做預算,便勸邵逸夫放棄這部片子,因為至少要花100萬港幣!財務人員想的是,萬一這部片子拍得不成功,邵氏公司就有癱瘓的可能。但邵逸夫想的卻是,大膽起用年僅30歲的李翰祥擔任導演。李翰祥果然沒有辜負邵逸夫的厚愛,《江山美人》一炮打響,創當時香港電影票房最高紀錄,並且囊括了第五屆亞洲電影節五項大獎。這部電影不但使邵氏公司站穩了腳跟,也使李翰祥一舉成名。
到20世紀70年代初,日本、泰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200多家邵氏影片的發行網點,專門放映邵氏公司拍攝的中國影片。用邵逸夫的話說,邵氏公司掛起了“太平洋銀幕”!
20世紀60年代,是邵逸夫開創電影王國的黃金時代,邵氏公司網羅了大量編、導、演人才,每年都能拍40多部故事片。從1958年到1973年,邵氏公司拍攝的影片,在曆屆亞洲電影節中共得大小獎項46項,創下了中國電影史上的最高紀錄。
司馬遷的《史記》中有句名言,叫“物極則反”。老祖宗總結的道理,邵逸夫當然也懂。20世紀60—70年代,邵氏公司經曆了全盛時期,也是整個世界電影業的黃金時代。進入80年代,與整個世界影業一起,邵氏公司也開始向下坡滑行了。
邵逸夫比誰都清楚,力挽影業頹勢的最好招法,是將業務多元化發展。他把目光投向了當時電影的最大敵人——電視。當20世紀60年代中期香港政府公開招標競投無線電視廣播經營權時,他毅然與幾位誌同道合的投資者合作,一舉奪標,闖進了電視廣播領域。1967年底,無線電視正式開播,邵逸夫從此成為“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無線電視台)的董事。1980年,邵逸夫出任董事局主席以後,把“邵氏影城”的明星和香港演藝界的精英都網羅到了門下,一時無線製作的高水平高質量的電視劇集紛紛出籠(如83版《射雕英雄傳》),每晚黃金時間播出的《歡樂今宵》,更以其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內容深受廣大市民的歡迎,於是收視率急劇上升。此後十多年,一直以8∶2或7∶3的比例壓倒“亞洲電視”,雄視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