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萊士從創辦時起,對《讀者文摘》的文字質量方麵便提出了嚴格的要求。有的稿件內容可取,但文字低劣,他也堅決不用。這成了《讀者文摘》的傳統。後來愛德華·T·湯普森主管該刊編輯業務時,也以此精神要求它的編輯與作者,要他們充分了解雜誌的讀者對象,為《讀者文摘》寫稿編稿,不但在內容上應切合讀者水準,而且文字也要通俗易懂,避免使用難懂的方言和行話。該刊反複強調,表達上要簡明扼要,一針見血,反對拖泥帶水和陳詞濫調。《讀者文摘》由於在語言上的刻意追求,因而它所載的一些文章,被美國很多學校選為英語教材。
華萊士的《讀者文摘》稿源豐富。該刊編輯人員經常瀏覽的期刊在500種以上,每年至少還要閱覽包括原稿在內的1000多部著作,以便從中物色到可供選用的文稿。為了吸引讀者投稿,《讀者文摘》設立了諸如《個人一瞥》、《生活在美國》等專欄,為它撰稿的讀者遍及於社會各階層。此外,還有20名社會名流、教授、專家擔任《讀者文摘》的巡回編輯,為它到世界各地采訪、撰寫世界政治、經濟方麵的調查報告。隨著該刊銷量增長,華萊士支付的稿酬也較一般報刊為豐厚。最初,他為刊登一篇文章約付100美元稿費;到他逝世前一年,即1980年,為《讀者文摘》撰寫的文章,最低每篇為2600美元,被轉載的稿件,原作者及原載該文的雜誌,每頁(32開)至少各獲450美元。
影響不斷擴大
華萊士的《讀者文摘》的銷量不斷增加。1933年,其銷量為100萬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該刊銷量由400萬冊增至900萬冊;1980年更猛增至2800萬冊。
1938年,《讀者文摘》在英國發行第一個海外版,此後它的國外版不斷出現,80年代時每月以16種語言和40個版本,在163個國家和地區同1億以上讀者見麵。在亞洲《讀者文摘》發行5個版本,即亞洲英文版、中文版、韓國版及印度英文版。亞洲英文版發行33萬冊,是亞洲最暢銷的英文雜誌。
中文版創刊於1965年,發行約25萬冊,主要發行於港、台及南洋華僑居住地。
華萊士夫婦初創《讀者文摘》時,決定了刊物不登載廣告的原則,此後30年中也一直堅持這項規定。1954年,該刊出現了50萬美元赤字,並預測次年將虧損更多。在此情況下,華萊士在《讀者文摘》上提出兩種方案,征詢讀者意見:一、雜誌不提價而刊登廣告;二、不登廣告而提高售價。結果80%左右讀者同意刊登廣告而維持原訂價(0.35美元)。於是該刊決定從1955年起接受廣告,消息傳出後,廣告社和廣告戶蜂擁而至,不到半個月,收到了要求刊出1107頁的廣告申請單,相當於它原訂第一年刊出廣告數的3倍。頭10年(1955~1984年)共獲廣告費3.51億美元。從1979年起,他又打破了不刊登酒類廣告的慣例。
華萊士後來將《讀者文摘》編輯部遷至紐約以北20公裏的普萊桑特維爾。總部的電子計算機,儲存著數千萬個讀者的情況,它們是該刊與世界各地讀者保持聯係和推銷出版物的寶貴資料。為了保證其準確性,他們每周對讀者名單進行兩次核對與補充。
自1950年起,華萊士又在《讀者文摘》之外,出版了《讀者文摘書摘本》,每年出5卷,在國內外全年總銷量也超過1000萬冊。
華萊士於1981年3月去世,享年91歲。這時,他創建的《讀者文摘》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已經成為一個龐大企業。
它及其所屬機構,每年總收入已達8億美元左右,這個數字使其名列於美國500家大企業的中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