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幸福有標準嗎3(1 / 3)

第七卷 幸福有標準嗎3

第三章 幸福,在你一轉身

泰勒·本——沙哈爾教授在談論幸福時這樣說:“我們永遠都可以更幸福,沒有人總是處於完美的生活狀態而無欲無求。幸福是一個長期追求、永不間斷的過程中的某一段。與其去問自己是否幸福,毋寧去探求一個更有幫助的問題:‘我怎樣才能更幸福?’”

在我們能夠接收到一份禮物之前,無論這禮物是來自朋友還是大自然,我們都必須事先有接受它的意願;一個蓋著蓋的水壺是無法裝水的,無論你再怎麼努力、再怎麼嚐試,水隻會從外麵流下去,而不會灌滿水壺。內在的價值感是一種去接受的態度,一種去接受幸福的態度。

為什麼我們會感到不幸

無數的人們都陷入了瘋狂追求所謂的事業的痛苦中,法國電影《秋天的花園》以一種貌似中庸態度的視覺奇觀調和了短暫的權力鬥爭與簡單的娛樂生活之間的對立。

法國某部門名義上的政府大臣文森特是個有著一雙悲傷眼睛的中年男人,他的女朋友米切樂特是一個花錢大手大腳的漂亮女人。後來,文森特被迫辭職,並加入巴黎街頭的抗議運動當中。

文森特的生活變得十分窘迫,米切樂特也因此跟著別的男人跑了。幸運的是,在母親瑪麗的開導下,文森特很樂觀地對待這一切,反倒覺得沒有政治壓力的生活非常有情趣,他可以在窗邊彈彈吉他,與老朋友們一起喝喝酒,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娛樂、輕鬆與友情成了他的避難所,遠離政治的生活也可以如此豐富……

其實,是否能夠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感到幸福,完全取決於自己內心的取舍。真正的幸福就存在於我們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但是很少有人能夠真正明白這一點。在大多數人看來,人生似乎本該既舒適又順利。他們不是怨天尤人,就是抱怨自己生而不幸,總是哀歎無數麻煩、壓力、困難與其為伴,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命運偏偏讓他們自己、他們的家人、他們的部落、他們的社會階級、他們的國家和民族乃至他們的人種吃苦受罪,而別的人卻安然無恙,活得自由而又幸福。

許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感到不幸,正是因為我們一直把自己的生活同他人的生活進行比較。由於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彼此依存的世界,所以這種比較似乎是沒有辦法被製止的。但是,如果我們不停止這種同他人比較的想法,那麼不幸的感覺會折磨你一生。

人是有欲望的,在欲望的驅使下,想要停止與他人的比較是十分困難的。這時,我們就要給自己設定一個基準,通過這個基準來使我們在比較之後不至於感到不幸。

有這樣兩個女人:幸福的女人和不幸的女人。幸福的女人住著豪宅,開著名車,有著百般疼愛自己的丈夫,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而不幸的女人嫁給一個遊手好閑的丈夫,而且時常會遭到丈夫的家庭暴力,還要整天為生活勞累奔波,過著過了今天明天就會沒著落的生活。如果不幸的女人將自己的境況與幸福的女人作比較,那麼,不幸的女人恐怕就要去跳樓了。這時,不幸的女人就要為自己設立一個基準,尋求一種平和、安寧的心態來寬慰自己。

哲學意義上的幸福可以分為兩種:追求快樂的幸福和由禁欲帶來的幸福。追求快樂的幸福的代表是古希臘的伊壁鳩魯學派,此學派的宗旨是尋求一種沒有痛苦和恐懼的安寧的精神狀態。另一種尋求以禁欲獲得幸福的代表是同為古希臘時期的斯多葛學派,他們追求的是不被快樂所動搖的堅定信念,即禁欲的信念。

其實,不論是哪一個學派,他們所尋求的都是心靈上的平和與安寧。所以說,幸福就是心靈不會受到慌亂、不安、悲傷、急躁及憤怒等情緒影響的一種寧靜、祥和的狀態。這種祥和的心態一般來說會在我們感到快樂之時或是戰勝自己的欲望之時能夠體會到。

不過,以快樂或者是禁欲為基準的幸福,也是因人而異的。有的人隻要稍微一點點的快樂就會感到十分幸福,而有的人即便在外人看來相當快樂,可還是感覺不到一絲一毫的幸福。所以這種相對性也是非常重要的。正因為有幸福的相對性存在,我們才能夠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去。

人們從一生下來就是不平等的。有的人出身豪門,有的人出生於貧困潦倒的家庭;有的人天生麗質,有的人先天殘疾;有的人天資聰穎,有的人先天呆滯……一切的一切都是偶然決定的,我們無法改變或者抗拒這些與生俱來的東西。

可是,人類的欲望是永遠沒有止境的,有的人無論如何都不願接受這種偶然的決定,於是他們會將這種精神上的饑渴轉變為自己前進的動力,從而獲得財富以及聲望。這表麵看起來是好事,但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對欲望程度的把握。一旦過於放縱自己的欲望,就會變得為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不惜付出一切代價,最後淪為欲望的犧牲品。而當終有一天失去一切的時候,他們才會恍然大悟什麼是真正的幸福。

既然人類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偶然”的產物,為了使我們能夠接受這種偶然,幸福基準的相對性就顯得十分重要。所以,我們要掌控好自己的欲望,量力而為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不要悲傷,不要心急!

憂鬱的日子裏需要鎮靜:

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

心兒永遠向往著未來;

現在卻常是憂鬱: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過去;

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

這是普希金著名的詩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那麼,你又該如何去麵對生活呢?

我們先來看一下電影《當幸福來敲門》中的男主人公和德納被“生活欺騙”後是如何麵對生活的:

加德納原本有個美滿的家庭,有一天,他得到一批骨密度掃描儀的代理權,以為已經尋找到幸福,沒想到全部的投入變成了沉重的包袱。他不得不奔走在大街小巷,繼續追尋他的幸福。他追丟了鞋子,追丟了老婆,但還是不放棄。

這個絕不放棄的男人摟著熟睡的兒子,坐在地鐵站的廁所裏,淚流滿麵。但他還是努力修好了最後那台儀器,“啪”的一聲,儀器的燈光照亮了黑暗,光明就在眼前。

他曾穿著破舊的衣服麵試,曾穿著一隻鞋子辦公,但他不放棄,一直牽著兒子的手不停地奔跑,奔跑——直到幸福來敲門!生活就像他手中的那個魔方,在他不停地旋轉下終於圓滿。在這一過程中支撐他的最大動力除了寶貝兒子外,就是他始終相信:隻要今天夠努力,幸福明天就會來臨。

影片中,加德納飽受挫折,但是他始終沒有放棄。有一天,他停在一輛跑車前麵,問車主:“你是怎麼做到的?”車主答道:“你隻要懂得數字和人際關係就可以了。”他看了看身後高聳的辦公樓和每個人臉上的笑容,又找到了幸福的路標。加德納成為投資人後,走在人群裏,他說:“這短暫的一刻叫做幸福。”

苦難與幸福是相反的東西,但它們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它們都直接牽連著靈魂,並且都體現著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在通常情況下,我們的靈魂是沉睡的,唯有幸福和苦難能夠喚醒沉睡的靈魂。幸福可以令靈魂產生巨大的愉悅,而這愉悅恰恰源自對生命的美好意義的強烈感受;而苦難則令靈魂產生巨大的陣痛,而這陣痛源於生命的根基的撼動,打擊了人對生命意義的信心。苦難的價值在於能夠把靈魂喚醒,使之處於雖然痛苦卻富有生機的緊張狀態。一個人唯有經曆過磨難,對人生有了深刻的體驗之後,他的靈魂才會變得豐滿起來,而這正是幸福的最重要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