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蒙山片區金融扶貧工作的調查與思考
專題調研
作者:黃誌強 王凡 曾小芸
昭通是雲南乃至全國貧困麵最大,貧困程度最深的地區之一,是國家新一輪烏蒙山片區扶貧開發攻堅戰的主戰場,全市11個縣區中就有10個屬國家重點扶持的特殊困難地區,脫貧任務十分艱巨。2011~2020年間烏蒙昭通片區國家扶貧計劃總投資達1.4萬億元,涵蓋重點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基本生產生活條件、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等方麵的投入,旨在改善昭通貧困人口基數大,貧困程度嚴重的現實問題。而金融作為現代經濟活動中資源配置的核心,在支持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中不可或缺,如何進一步做好金融扶貧工作,筆者就昭通市金融支持扶貧現狀進行了深入調查,並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
一、烏蒙昭通片區基本情況
(一)扶貧開發規劃及貧困人口概況
昭通位於雲貴高原與四川盆地結合部,是典型的高原山地構造地形,這裏山大溝深,交通閉塞,生態脆弱,洪澇、泥石流等災害時常發生。轄內納入烏蒙山片區扶貧開發規劃的10縣區為:昭陽區、魯甸、巧家、鹽津、大關、永善、綏江、鎮雄、彝良、威信縣(占片區38個縣的26.32%),國土總麵積22585平方公裏,是烏蒙山片區的腹心地帶。2011年末,總人口515.54萬人,按200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196元的扶貧統計標準,轄內還有貧困人口174.94萬人,貧困發生率38.57%,比全國高33個百分點;依據2011年新10年《綱要》2300元的新標準,貧困人口有309.99萬人。10縣區還有5.2萬戶貧困群眾居住茅草房,近30餘萬人生活在喪失基本生存條件的地方,有工程移民需異地搬遷人口近20萬人,剩餘貧困人口大多居住在革命老區、高寒邊遠的深山區石山區等。片區內公路、水利、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嚴重滯後,條件性貧困十分突出,是扶貧攻堅的硬骨頭,解決此類問題困難大、成本高。
(二)經濟金融發展簡況
2010年,10縣區生產總值完成350.09億元,財政總收入為71.26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16.88億元,分別比2001年增長了2.76倍、4.75倍和4.26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12093元和2745元,比2001年分別增長0.97倍和1.93倍,城鎮化率由11.5%增長到20.7%。10縣(區)共有銀行業金融機構44家,小貸公司20家,金融機構網點110個,從業人員2890人,金融空白鄉鎮3個,2010年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為520.35億元和286.34億元,比2001年分別增長5.6倍和3.1倍。幾年來,昭通片區經濟金融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貧困人口多,底子薄,欠發達地區的現狀突出,片區內經濟金融發展仍然緩慢,困難重重,農業、工業等仍停留在傳統的自然半自然狀態,產業化程度低,城鎮化水平不高,自我發展和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弱,增收步伐緩慢,可持續發展麵臨嚴峻考驗。
二、烏蒙昭通片區的金融扶貧工作現狀
在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中,國家把包括昭通在內的烏蒙山片區列入新一輪扶貧開發的重點區域之一,加之雲南省加快建設麵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的規劃為昭通提供了改革創新的新機遇,烏蒙昭通片區的金融扶貧工作也得到積極推進。一是成功推出農村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公司+農戶”的組合貸款模式,積極開辦了適合貧困區需求的巾幗創業貸款、返鄉農民工貸款、小額農戶構建房貸款、農業科技貸款、農業產業化農頭企業貸款,從資金供給層麵上滿足扶貧開發的需要。二是推廣金融扶貧服務新方式。如:建立惠農支付服務點,緩解貧困片區群眾的金融服務需求及金融機構的發展瓶頸。農行、農信社在抵押足值的情況下,讓有信譽能力的貸款人辦理生產經營貸款,最高可突破100萬元,貸款人可在核定的授信額度內循環使用。舉辦了小微企業融資超市“無縫”對接活動,促進轄內9家金融機構與28家小微企業現場簽約,融資額達2.04億元。推出“補1獎2貸3”政策(即根據貧困戶發展需求,先由地方政府補助資金,發展情況較好的政府再以獎代補給予支持,如還存在資金缺口就由銀行提供貸款支持,地方財政給予貼息),成功將“農戶、金融、財政”三方資金聚集,調動了各方參與扶貧建設的積極性。三是推動信用體係建設工作。目前已為貧困地區80多萬農戶建立了信用檔案,向50多萬農戶頒發了信用證,評定信用農戶近32萬戶,建立了454個信用組和60個信用村鎮,進一步提高了農村貧困人口貸款的可獲性。四是推出扶貧互助資金試點工作。轄內永善縣務基鄉組建扶貧互助社,在互助資金發放過程中,逐步探索出“一戶擔保,一戶貸”擔保模式,即以2戶聯保的方式進行放貸,一戶農戶提出貸款,提供財產抵押證明,另一戶農戶為其擔保,從而降低金融機構麵對千家萬戶的市場交易成本,架起大銀行與小農戶的信用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