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國際化優勢條件及問題分析
宏觀經濟
作者:李菲
【摘要】我國綜合國力逐漸增強,參與世界經濟程度不斷加深,人民幣國際化問題日益成為各界討論的焦點。本文重點分析人民幣國際化所具備的優勢條件,針對人民幣國際化存在的問題提供相應對策建議,以利於加快人民幣國際化步伐。
【關鍵詞】人民幣國際化 優勢條件 問題
一、引言
近年來我國努力增強人民幣彙率的穩定性和運行體係的透明度,保證了各國投資者對我國投資的信心。目前,境外人民幣使用主要集中在邊境貿易、旅遊消費和價值貯藏等方麵。人民幣在境外使用越來越多,為人民幣國際化創造了優勢條件。
二、利於人民幣國際化的條件
金融因素不是維持人民幣彙率長期穩定的單一因素,我國可持續增長的宏觀經濟同時也對此做出貢獻。我國經濟的大國特征、經濟增長逐漸穩健,加之人民幣幣值的漸漸穩定,都有助於人民幣成為世界貨幣。
(一)人民幣的地位進一步提高
我國已啟動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試點,迄今為止已經與越南、蒙古國、老撾等國家的中央銀行均簽署了有關邊境貿易本幣結算的協定。人民幣的經濟地位以及其穩定性被貿易夥伴進一步的肯定,逐漸在國外擔當計價和結算的工具。調查發現:2006年、2007年,雲南省邊貿人民幣結算占比已經達到91%左右。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同比略有下降,但人民幣結算占比仍達90.2%,2009年,人民幣邊貿結算占比為96%,2010上半年的邊貿結算占比已達到97%。更有甚者,在雲南邊境的緬甸特區,人民幣已經成為當地居民的日常使用貨幣。國內機構對彙率體製和外彙市場的不斷完善,使人民幣彙率彈性增加,很多國際交易方麵的風險規避機製被提上日程,同時政府一再承諾人民幣絕不貶值,這些都為人民幣地位在國際上的提升起到推動作用。
(二)經濟規模、綜合國力不斷增強
我國的經濟基礎原來雖然比較薄弱,但多年來一直保持著較快的發展速度。我國的經濟在過去20年中平均超過世界經濟增長的1.5倍速,經濟總量已居發展中國家首位。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已達471564億元,比上年增長9.2%,位居世界經濟大國第二位;2011年進出口貿易總值36420.6億美元,同比增長22.5%,發展趨於平衡。2012年第一季度中國外彙儲備淨增加1238.52億美元,世界排名遙遙領先。中國儲蓄率不斷提高到40%以上,這在世界各國中最高的儲蓄率為投資提供了保證,成為經濟增長的動力。
(三)貿易結構改善,國際清償手段充足
2008年之前,順差一直是我國對外貿易上以及國際收支上的特色,之後受經濟危機的影響以及國家的宏觀調控,近兩年我國的貿易順差減少,似乎並沒有威脅人民幣在國際貨幣當中的地位,反之其穩定性和成熟性,讓世界經濟體均看到了人民幣強勁的國際清償能力。另外,中國的外彙儲備截至2011年3月末,國家外彙儲備餘額為30447億美元,同比增長24.4%,首次突破3萬億美元,2011年9月份國家外彙儲備餘額為32016.83億元。使人民幣具有良好的國際信用和充足的國際清償力,同時中國國際經濟地位的提高,抵禦國際金融風險的實力增強,更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堅實基礎。
三、人民幣國際化存在的問題
(一)資本賬戶項目未完全開放,離岸金融市場發展比較滯後
我國資本賬戶目前不能使得境外人民幣難以與其他貨幣之間達到自由兌換,增加了人民幣交易成本,妨礙境外機構和個人打算持有人民幣的積極性。另外我國國內的金融管製比較嚴格,一定程度上也不利於人民幣向更高的階段發展。人民幣要想成為國際貨幣,就要逐步克服資本項目下的可自由兌換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