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楔子(1 / 3)

文字的留存起源於各種不同的情感,也起源於不同的機緣。

人們因欣喜或者感悟而寫文章,或者,怨恨、憤怒、困惑都可以點燃著作的激情。甚至於,獵奇、宣泄,心理上的樂趣也同樣可以造就文字的流傳。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動機不純的出於名氣或者金錢的考慮。而我寫作李鴻章的動機卻是非常明確的,那源於清醒和困惑的交織——一種極端的清醒,也是一種極端的困惑。

這種困惑與清醒是相聯係的,更是相融合的。它不僅僅是對李鴻章本身的困惑和清醒,是對中國文化的困惑與清醒,同時也是對於世界以及人類思想和行為的困惑與清醒。

當我在某一個早晨或者傍晚,注視那些消失在空蒙中的曆史人物時,我就如同在注視著實驗室玻璃房子裏的標本——我感受不了他們真正的氣息,嗅不到散發著旺盛的腥味或者臭味的氣息。這樣的曆史人物,就如早些年鄉間田野裏上映的皮影戲一樣,隻是模糊地顯示在白布上,它們很難有清晰的五官、氣味以及聲音;在它們的後麵,還有一根根無形的細線在操縱。而我所呈現的羞赧呢,是因為時間對曆史體無完膚的剝奪,以至於我們很難認識一個真實的個體。那些曆史人物所做的一切,在我們的眼中,都是那種可有可無的簡潔版或者省略版。相對於從前的時代而言,我們身處的時代不僅僅是麵目全非,而且從精、氣、神上,也漸漸失去一脈相承。我們無法把自己沉浸在如水一樣的歲月中,品嚐著時間的體溫和況味。那些順流而下的時間,一直如一條清澈的河流,在它的上遊,是人類的源頭;而我們現在身處的時間呢,感覺已不再是順流而下的河水,而是在整體上呈現出雜亂無章的漩渦——這讓我真正地感覺到,人類和時間的關係,已不僅僅是困惑和迷離了,人們在本質上對於時間已經力不從心,無法解讀了。

寫作就是尋找的過程。尋找,實際上就是生命的真正意義所在。在最初的寫作中,我一直是在寫小說,寫散文,通過敘述和抒情去感悟和領會。後來,我的小說創作擱淺,因為時間的關係,我無法將那些情節炮製得完整。當然,對於小說,我缺乏熱情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國絕大多數的當代小說已經進入一個誤區,這些小說太流於技術性,變成了嘩眾取寵的噱頭,它們隻是笨拙地複述一個又一個惡俗的故事,淺薄,幹澀,既沒有想像力,也缺乏深刻的思想,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能看出作者的人格低下,自然而然地暴露出作者的狹隘和醜陋來。這樣的方式,就一種藝術形式來說,已經失去了對於美的召喚,失去了對真理的追求。在這樣的情形下,我漸漸遠離了小說,也遠離了世俗的泥濘。而散文呢,在寫作若幹年之後,它又很容易讓自己脫光了身子,將自己的生活、情感以及思想完全地暴露。也就是說,散文很容易把人寫空,不僅僅是別人,連自己,也會油生一種厭倦感。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表達和探尋,我不得不嚐試另一條新的道路,去尋找一種更為貼切的方式來表達我對這個世界的一點思考。就我短暫的人生而言,我終究是要表達的,也是要構建的,這一點,在我看來,是我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使命之一。寫作一直是一條幽深的路徑,它所連接的,是個人的生命感悟與巨大的生命本來。這樣的路徑彎彎曲曲,充滿艱辛,險象環生,神聖地閃爍著微弱的星光。後來,我找到一種借以表達的方式,那就是電影。在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裏,似乎沒有一種藝術形式比電影更豐富了,可以說,這種綜合的藝術形式,濃縮了這個世界的思想火花,也濃縮了這個世界的所有藝術形式,甚至,濃縮了語言所無力企及的東西。電影真是時間在這個時代裏饋贈給人類最好的禮物。

基於此,我嚐試著用文字來解讀電影,通過解讀光怪陸離的人生故事,來探尋人類的生活之路和心靈之路。看電影的過程,我就像一個潛入水底的人一樣,安安靜靜地躺在叢生的水草之中,看各式各樣的人生在我眼前浮遊過。

電影豐富了我單調而乏味的人生,我沒有想到人們的生活是那樣的多彩,也是那樣的單調;沒有想到人性是那樣的複雜,也是那樣的單純——生活的多彩在於獨特,每一個人生都是不可替代的;而人性的複雜呢,在於伸張得如此開闊,它們比星空更加廣袤,更加幽深;而單純的意義又在於,所有的命運都是殊途同歸,那些過去的,曾經輝煌和獨特的人物仿佛沒有存在過似的。電影讓我活著無數人的人生,在各種各樣的人生中拓展自己的心靈。這是一種機緣,更是一種慶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