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殖民擴張時代的到來
傳統西歐封建社會的特點是自給自足的封建莊園經濟盛行,亞歐非的交往和接觸很少,而且時斷時續。
到了14世紀,歐洲的資本主義工商業開始萌芽和發展,引發了一係列曆史變革。新航路的開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互隔絕的狀態,使世界各地的人們開始有了接觸。歐洲發生的文藝複興和宗教改革運動,是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從此人類曆史開始向近代邁進。
哥白尼。
尼古拉·哥白尼是波蘭偉大的天文學家,1473年生於波蘭的一個商人家庭,是家中4個孩子中最小的。
1491年,哥白尼進入克拉科夫大學學習。克拉科夫是當時波蘭的首都,也是當時東歐地區最大的經濟文化中心,較早受到意大利文藝複興的影響。哥白尼在先進思想的熏陶下,決心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天文學。
1496年,大學畢業後的哥白尼來到意大利求學,先後進入博洛尼亞大學、帕多瓦大學和費拉拉大學學習法律學、天文學、數學、神學和西方醫學,同時利用業餘時間學會了希臘文。
哥白尼最為人熟知的身份是天文學家,他從1515年開始寫作《天體運行論》,並在書中提出“日心說”理論,這本書也是他的代表作品。
哥白尼還是一位傑出的經濟學家,他曾經寫過《貨幣的一般理論》一書。哥白尼的醫術也很高明,他利用業餘時間免費為當地的窮苦人看病,是一位很有名望的醫生。
哥白尼也是一位愛國主義者。1519年,條頓騎士團入侵波蘭,波蘭奧爾茲定城的僧侶們全被嚇跑了,哥白尼卻留了下來,組織當地人民英勇反抗侵略者,經過五天五夜的激戰,終於打退了敵人的進攻。
1543年,這位偉大的科學家病逝。他的遺體被埋葬在哪裏一直是個謎,直到2010年,人們用DNA鑒定技術才找到他的遺骨,並於2010年5月在波蘭的弗龍堡大教堂將他隆重下葬。
日心說。
日心說,也被人稱為“地動說”,和“地心說”相對立。日心說認為太陽才是銀河係的中心,而不是地球。
哥白尼所提出的日心說,推翻了長期以來居於宗教統治地位的“地心說”,實現了天文學的根本變革。
地理大發現。
“地理大發現”是西方史學對15~17世紀歐洲航海者開辟新航路和“發現”新大陸的通稱。它主要指以下三大事件:
第一,“新航路的發現”。從15世紀開始,葡萄牙人不斷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占據了一些島嶼和沿海地區,掠奪當地財富。1487~1488年,葡萄牙人迪亞士到達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是探尋新航路的一次重要突破。葡萄牙貴族達·伽馬奉葡萄牙國王之命於1497年7月8日從裏斯本出發,繞過好望角,沿非洲東海岸北上,之後由阿拉伯水手馬季得領航橫渡印度洋,於1498年5月20日到達印度西海岸的卡裏庫特,次年載著大量香料、絲綢、寶石和象牙等返抵裏斯本。這是第一次繞非洲航行到印度,被稱為“新航路的發現”。
第二,“新大陸的發現”。在葡萄牙組織探尋新航路的同時,西班牙也力圖尋求前往印度和中國的航路。1492年8月3日,意大利人哥倫布奉西班牙國王之命,從巴羅斯港(即古都塞維爾,今稱塞維利亞)出發,率領探險隊西行,橫渡大西洋,於同年11月12日到達了巴哈馬群島的聖薩爾瓦多島(華特林島),之後又到了古巴島和海地島,並於1493年3月15日回航至巴羅斯港。此後哥倫布又三次西航,陸續抵達西印度群島、中美洲和南美大陸的一些地區,掠奪了大量白銀和黃金之後返回西班牙。這就是人們所稱的“新大陸的發現”。
第三,“第一次環球航行”。1519年9月20日,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奉西班牙國王之命,率探險隊從巴羅斯港出發,橫渡大西洋,沿巴西東海岸南下,繞過南美大陸南端與火地島之間的海峽(即後來的麥哲倫海峽)進入太平洋。1521年3月,船隊到達菲律賓群島,麥哲倫死於此地。其後,麥哲倫的同伴繼續航行,終於到達了“香料群島”(今馬魯古群島)中的哈馬黑拉島。之後,船隊滿載香料經小巽他群島,穿過印度洋,繞過好望角,循非洲西海岸北行,最後於1522年9月7日回到西班牙,完成了人類曆史上的第一次環球航行。
“地理大發現”是社會生產發展的產物,順應了封建社會日趨衰落、資本主義開始興起時期的時代要求,是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產生與發展對於擴大原料產地、市場以及交換手段的必然需要。“地理大發現”促進了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過程,對世界生產力的分布也有重大影響。
好望角。
“好望角”是一個吉利的名字,意思是“美好希望的角落”,事實上它最初的名字是“風暴角”。
好望角的位置處在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彙合處,也是南非共和國的最南部。由於強勁的西風吹打,這裏常年會掀起驚濤駭浪,常常有“殺人浪”出現。航行到這裏的很多船隻都會遇難。因此,這裏是世界上最危險的航海地段之一。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哥倫布是意大利航海家,他開辟了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大陸的航海路線。
哥倫布年輕的時候十分崇拜馬可·波羅,他讀過《馬可·波羅遊記》,十分向往印度和中國。當時,“地圓說”已經十分盛行,哥倫布對此也深信不疑。他先後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國、法國等國國王請求資助,以實現他向西航行到達東方國家的計劃,都遭到拒絕。1492年4月,西班牙王後對神奇的東方國家感到好奇,同時希望哥倫布能夠開辟一條可供貿易的航線,她說服了國王,甚至拿出自己的私房錢資助哥倫布,使哥倫布的計劃得以實施。西班牙國王授予他“海軍大將”軍銜,預封他為“新發現土地”的世襲總督。
1492年8月3日,哥倫布帶著西班牙國王給印度君主和中國皇帝的國書,率領3艘排水量上百噸的帆船,從西班牙巴羅斯港揚帆挺進大西洋,一直往正西方挺進。
哥倫布準備了兩本航海日誌:一本記錄每天駛過的實際距離,是秘密的;另一本記載的航程比實際航程小得多,是公開的,這樣是為了在航期延長時,使船員們不致失去信心。
經過70個晝夜的艱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淩晨,哥倫布一行終於發現了陸地。他們以為自己到達了印度。
哥倫布從船上看到幾個裸體的人從樹林中出來,他們全身赤裸,體態十分健美,自以為到達東印度群島的哥倫布把這些土著居民稱作印第安人。從那時起,“印第安人”成為所有美洲土著居民的稱呼。
哥倫布同這些土著居民做交易,以紅帽子、玻璃珠、銅鈴等小物品換得黃金製品等。隨後,他們帶著從島上換來的各種特產以及大量黃金和幾個印第安人作為這次大陸發現的證物,於1493年1月4日起錨開始了返回西班牙的漫長航程。
經過7個月零12天的旅行,哥倫布率領的船隊終於回到西班牙。哥倫布一生中最愉悅的日子就是他回來後的這幾個月:他被召進宮,得到了將軍的封號,哥倫布一時間成為風雲人物。之後,他又三次西航到美洲,陸續發現了牙買加、波多黎各、多米尼加等地,並到達中美洲的洪都拉斯和巴拿馬等地。
地圓說。
自從有人類以來,人們一直對自己生存的大地抱有極大的興趣。古代中國有“天圓地方”的說法,西亞人認為大地是漂浮在海洋上的半球,古希臘人則將地球想象成一個扁平的圓盤。
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的數學家畢達哥拉斯第一次提出了“地球”這一概念。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生活在亞曆山大的科學家艾拉托色用幾何學原理證實了“地球”這一概念。2世紀,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在他的《天文學大成》中將地球描述成圓形。此後,“地圓說”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麥哲倫。
麥哲倫是葡萄牙著名的航海家和探險家,1480年生於葡萄牙北部一個破落的騎士家庭。1496年麥哲倫進入葡萄牙國家航海事務廳工作,成為一名“公務員”。他熱愛航海事業,但是,十幾年過去了,麥哲倫看起來還是一事無成,他意識到自己在國內已經沒有多大前途了。
37歲那年,他毅然離開葡萄牙來到西班牙,並於第二年春天覲見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敘述了自己的航海計劃。1518年3月22日查理一世和麥哲倫簽署了遠洋探航協定,組成了一支有261人參加的隊伍,分乘5艘船,於1519年9月20日起航。
這是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路線,茫茫大海,前途在哪裏?漫長的路途,惡劣的天氣,再加上船上帶的食物越來越少,麥哲倫所率領船隊中的大半海員失去繼續前進的信心。1520年10月2日,船上的反對分子利用全船沉鬱的情緒發動反麥哲倫的叛亂,麥哲倫果斷地鎮壓了這次叛亂,使船隊繼續向前航行,19天之後,船隊到達一個海峽口,即後來的“麥哲倫海峽”。船隊在前進,人們在缺乏糧食的情況下,不得不用牛皮、木屑和老鼠來充饑,饑餓和疾病又奪走了很多人的生命。在九死一生的情況下,船隊終於在1521年4月27日到達今菲律賓群島的馬索畢島,但麥哲倫在和土著居民的一次戰鬥中被殺。
麥哲倫死後,環球航行的最後一段航程由他的隨行海員完成,當返回西班牙時,船隻僅剩下1艘,船員僅餘10個人。
麥哲倫海峽。
麥哲倫海峽是位於南美洲大陸南端的海峽。1520年,著名的航海家麥哲倫首次通過這個海峽進入太平洋,因此這個海峽被命名為麥哲倫海峽。
麥哲倫海峽蜿蜒曲折,全長563千米,最窄的地段隻有3000多米,是溝通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重要通道,風大流急,航行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