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中世紀時期的亞洲(1 / 3)

第9章 中世紀時期的亞洲

8~15世紀的亞洲各地,先後步入了封建社會,建立起中央集權製的國家。阿拉伯帝國、蒙古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等國家在對外擴張和征服的過程中,既促進自身的發展,也對整個世界的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幾大帝國的擴張過程中,充滿著血腥的殺戮,並給各族人民造成了極大的災難,在客觀上卻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融合和文化交流。

中國在這一時期,是蒸蒸日上的封建帝國,也是當時整個世界最為興盛的強國,此時中國並沒有擴張,而是用最溫和的方式與周邊國家和睦相處。

女皇武則天。

武則天,一個頗具曆史魅力與魄力的名字,690年,她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成為中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從她參與朝政,自稱皇帝,到病移上陽宮,前後執政近半個世紀,曆史功績顯著,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為輝煌的大唐盛世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貞觀十一年(637年),武媚娘被召入宮中,麵對泣不成聲的母親,她說了“見天子焉知非福”這樣一句話,後人解釋說這是她在野心快要實現時表現出的欣喜。豆蔻年華的美麗少女滿懷憧憬步入宮闈,卻未能得到太宗皇帝的青睞。太宗去世之後,武媚娘與其他宮女一同到感業寺當了尼姑,三年之後,唐高宗李治將武媚娘接回宮中。

武媚娘再次入宮之後,對皇後的位置虎視眈眈。俗話說“虎毒不食子”,但她為了使自己坐上皇後的位置,殺害自己的親生女兒,並以此加害於皇後。果然,皇帝一氣之下將皇後打入冷宮,武媚娘如願以償地坐上了皇後的位置。

成為皇後的武媚娘野心逐漸擴大,於是開始幹預政事,她先立自己的兒子李弘為太子,同時為唐高宗出謀劃策,成為唐高宗的得力助手。不僅如此,她還在這一時期費盡心機,鏟除了不少異己。

唐高宗在政治上沒有作為,加上身體虛弱,武則天最後幹脆取而代之,開始“垂簾聽政”,成為名副其實的女皇帝。

如果說武則天在稱帝前30餘年參政執政的政治生涯中已顯示出驚人的政治謀略和手段,那麼,稱帝之後則更充分地顯示了她在用人、處世、治國等各個方麵具有的傑出政治才能和政治家氣魄。比如說用人,武則天很有容人之量,她不計門第,不避仇怨,不分性別,經常破格任用人才。她手下的女官上官婉兒是被武則天殺掉的宰相上官儀的孫女,但武則天發現上官婉兒的智慧與文采,便將她留在身邊,加以重用,凡是批閱奏章、起草詔令的事情,很多都交給上官婉兒處理。

武則天在位期間,也實行了不少好的政策,比如提倡減輕農民的負擔,停止對外作戰,減少大型的工程,這樣一來,百姓的賦稅減少了很多。另外,她用提高待遇的方法來籠絡官員,並且提拔了一批長期得不到重用的官員。為了使國庫充盈,她下令宮廷手工作坊停止生產奢侈品。可見,武則天也是個有作為的皇帝。

一朝江山在手,這位中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將她的治國之路走得甚是精彩。她將整個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後世的“貞觀遺風”四個字便是對她最好的評價。她苦心經營下的國家蒸蒸日上,迎來了不久之後的“開元盛世”。

開元盛世。

開元盛世是指唐玄宗李隆基統治時期所出現的盛世。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政治清明,勵精圖治,任用賢能,使經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與此同時,他提倡文教,使天下大治,唐朝因此進入全盛時期,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為強盛的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前後共經曆了29年。

遣唐使。

589年,隋朝結束了中國曆史上近300年的南北分裂對峙局麵,統一了中國,中國封建社會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當時,日本正處在從奴隸製到封建製的過渡階段,新興的日本封建主希望從中國學習封建製的統治方式,便有計劃地派遣使臣和留學生來中國訪問、學習。當時,隋朝也派使臣出使日本,並受到日本方麵的熱情歡迎和隆重接待。

到了唐朝,中日兩國的交往更是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頻繁程度。從630年開始的200多年間,日本的天皇先後派出多批使者來到中國,學習唐朝的典章製度和文化禮儀,隨同使臣一起來中國的,有官員、留學生和留學僧,人數多時達五六百人。由於他們都是由日本政府派遣來的使者,所以就被稱為“遣唐使”。他們在中國學習各種技藝,回國以後便積極傳播唐朝的製度和文化,中國的典章製度、工農業生產技術、曆法、哲學、曆史學、文學、數學、醫藥學、建築學、美術等都被介紹到日本。

據史書記載,唐朝時日本派來的遣唐使前後有13批,達數千人。

總的來說,遣唐使對推動日本社會的發展和促進中日友好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促成了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成吉思汗。

元太祖成吉思汗,本名鐵木真,1162年出生,是世界曆史上傑出軍事家和政治家。

1206年以前的蒙古一直處於分裂割據狀態。鐵木真經過長期征戰統一了各部落,形成一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統一的高度集權的大部落,並且用蒙古作為統一名稱,這為後來忽必烈建立元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206年蒙古各部落首領在斡難河邊開會,共同推鐵木真做大汗(“汗”就是大帝的意思),稱他為“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在位期間,曾經多次發動對外征服戰爭,向東基本上囊括了整個東亞,向西最遠處到達西亞、中歐的黑海海濱。

1225年,經過7年西征的成吉思汗回到蒙古草原,他不顧64歲的高齡,堅持親征西夏。但是在途中,由於意外的圍獵受傷,成吉思汗高燒不退,最終西夏國王被迫派使者求降。

病危中的成吉思汗在六盤山休養,他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留下了三條遺囑。1227年秋天,成吉思汗病逝於六盤山。他沒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滅亡西夏,也沒能征服中原,卻為自己的子孫留下了滅夏、滅金的策略。

斡難河。

斡難河也稱作鄂倫河、鄂諾河或者是敖嫩河,古時稱為黑水,是黑龍江的上遊之一,發源於蒙古小肯特山東麓,是蒙古族的發祥地。1206年,成吉思汗即位於此。

元世祖忽必烈。

忽必烈是鐵木真的孫子,1260年自稱為蒙古帝國可汗,1271年建立元朝,成為元朝的開國皇帝。

忽必烈在年少的時候就產生了“大有為於天下”的念頭,希望自己能成就一番事業,他積極地學習中原傳統文化,並以儒家思想治國。他任用了一大批漢人儒士來治理內務,比較著名的有劉秉忠、元好問、張文謙等人,這些人主要幫助他整頓軍事政務。

1253年,忽必烈開始一步步地為自己稱帝做準備,先是南下攻打大理國,之後又回到北方與同父異母的阿裏不哥爭奪帝位,將阿裏不哥打敗之後,忽必烈遷都北京,建國號元,1276年滅南宋,統一了全國。在此之後,忽必烈還曾進攻日本、安南、占城、爪哇等國。

忽必烈統治期間,注重選用人才、采取漢法,並注意建立和完善各項政治製度,鼓勵人們從事農業生產,大力興修水利,使生產力水平迅速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