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古人遺留的文明奇跡2(1 / 3)

第4章 古人遺留的文明奇跡2

複活節島石像。

複活節島是智利的一個小島,距智利本土3600多千米。1772年,荷蘭探險家在這裏登陸,當天正好是複活節,於是就把這個無名的小島命名為複活節島。後來智利征服並派人接管了這個島,無巧不成書,這天又是複活節。不過,複活節島的出名和這個小島與複活節的不解之緣並沒有太大的關係,它的名氣來自島上的一些石像。

每當提到複活節島,出現在人們腦海中的一定是那些神秘的巨人石像。這些石像有的在海邊,有的豎立在草叢中,有的倒在地麵上,石像由整塊的暗紅色火成岩(岩漿或被融化的岩石冷卻後形成的一種岩石)雕鑿而成,頭部較長,眼窩深凹,鼻子高挺,下巴向前突出,嘴巴微翹;石像沒有腳,全都是半身像,雙手放在肚皮上,表情嚴肅威嚴。有的石像還戴著帽子,有的身上刻著奇特的符號,就像是現代人的文身一樣。

要完全揭開整座島嶼石像的秘密很困難,但是根據被推倒和摧毀的石像遺跡,考古學家還是得到了一些合情合理的推測,認為這些石像的建造過程就是在島上生活的人們對於神聖力量從堅定執迷到走火入魔的過程。這裏的居民將這些石像視為自己的守護神,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石像。為了保佑自己的部落豐收和好運,他們不斷地建造更大更多的石像,為了運送這些石像,島上的樹木最終被砍伐殆盡,食物開始短缺,於是他們開始把怨氣發泄到石像身上,巨石像因此被推倒,至今隻留下遺跡,讓後來人引以為戒。

知識鏈接:

智利。

智利位於南美洲西南部、安第斯山脈西麓,東與阿根廷為鄰,北與秘魯、玻利維亞接壤,西臨太平洋,南與南極洲隔海相望,南北長4352公裏,東西最窄96.8公裏、最寬362.3公裏,是世界上地形最狹長的國家,首都為聖地亞哥。

智利東為安第斯山脈的西坡,約占全境東西寬度的1/3;西為海拔300—2000米的海岸山脈,大部分地帶沿海岸伸展,向南入海,形成眾多的沿海島嶼;中部是由衝積物所填充的陷落穀地,海拔1200米左右,境內多火山,地震頻繁。

大津巴布韋遺址。

大津巴布韋遺址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大陸最重要的古代遺跡,其所代表的古代非洲文明,被稱為“津巴布韋文化”。

大津巴布韋遺址主要由內城、衛城和穀地殘垣三部分組成,東、西、南三麵環山,北麵臨湖,在茂密的樹林和荒草的掩映下,規模宏大的石頭建築群與周圍環境渾然一體。

內城是一座依山而建的橢圓形城寨,城牆分為兩層,外層由6—9米高、240米長的城牆圍成,內層則是90米長的半圓形城牆。城牆內還有蜿蜒曲折的矮牆,將內城分割成好幾塊大小不等的圍場,人在裏麵如同進入了迷宮一般。城中還有一座高15米的圓錐形實心塔,另外還有神廟、石碑、宮殿、官員和隨從的居室以及倉庫等。所有這些建築都是用當地產的花崗岩建造的,石頭與石頭之間雖然沒有使用膠泥、石灰等黏合物,連接卻異常牢固。

離內城不遠的一座地勢險峻的山上矗立著衛城,它和內城之間隻有兩條羊腸小道相通。衛城的城門十分狹小,人側著身子才能通過;城內的道路錯綜複雜,像一個迷宮;同內城一樣,衛城的牆上也雕著精美的圖案。

在內城和衛城之間有一片穀地殘垣,這裏留下了不少房屋、梯田、水渠、水井、鐵礦坑和煉鐵工具,還有來自中國的瓷器、來自波斯的玻璃器皿和來自印度的佛教串珠。

遺址被發現後,許多人前來尋寶,使得遺址遭到了很大的破壞,給如今的考古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知識鏈接:

津巴布韋文化。

津巴布韋是非洲南部重要的文明發源地。在中世紀時代,紹納人(屬於班圖族的一支)在此生活,並且留下不少文化遺跡,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大津巴布韋古城。以此城為首都的穆胡姆塔巴帝國通過與來自印度洋岸的商隊貿易,在11世紀時漸漸強盛,到15世紀時,成為非洲南部最大的邦國。

紹納文明的強盛在19世紀時進入尾聲,1837年時,紹納人被屬於祖魯族的恩德貝萊人征服,而來自英國與來自南邊的波爾人開始逐漸蠶食這個地區。此後,津巴布韋開始變成歐洲強國的殖民地,直到1980年才獲得獨立,建立起屬於自己的政權。

查文考古遺址。

秘魯西部的查文考古遺址是發源於安第斯山脈高山峽穀中的一個文明。遺址的海拔在3200米左右,包括一個居民點和與這個居民點相連接的一座藝術建築。在1000多年的時間裏,這個居民點的人數從最初隻有1000人發展到原居民人數的兩到三倍。學者推測這可能是查文人居住的地方物產比較豐富,村子周圍的土地不僅適宜耕種,而且適合放牧。這種優越的地理位置,使查文人得以控製安第斯山各個地區的商品交易,成為重要的貿易中心,同時也吸引了很多朝聖者來朝拜查文的查文神。

查文考古遺址的藝術建築主要是神廟。查文遺址被發掘出來以後,人們發現查文遺址中的建築物是一係列石頭建造的宗教建築。查文遺址的廟宇刻有浮雕,形象大多來自東部茂密森林中的動物,美洲豹、蛇、鱷魚都非常常見。在這些雕刻中,最出名的一塊是刻有美洲虎形象的石板。查文考古遺址中,最神秘的是立碑,這塊石柱有4.5米高,用白色的花崗岩雕刻而成,底部埋藏在神廟的地基內,頂部達到廟頂。這塊石頭上刻著一個奇怪的動物,它長著獠牙,頭頂爬滿了蛇,手腳與人相似。學者猜測這座神廟可能就是圍繞著這座雕像建的。

考古學家在查文遺址北部沿海的遺跡中還發現了大量的陶器,這些陶器的藝術水平很高,飾有浮雕,也有抽象的動物形象。

但是後來查文文明開始衰落,神廟也被棄之不用,其衰落的原因目前還在探索中。

知識鏈接:

查文文明。

查文文明是南美洲古印第安文明萌芽時期的文化,得名於秘魯利馬以北270千米處的查文德萬塔爾遺址,從公元前900年左右開始,持續至公元前200年。

目前已發掘的有關查文文明的遺址多為宗教祭祀中心,如神廟和神像。神廟有石構廊廡曲折穿越,神像則多是犬齒外露、須發如蛇的美洲虎神,形象詭奇多變。查文文明是日後南美安第斯山區各古代文明的淵源,其開創性作用與中美洲的奧爾梅克文化相當。198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特洛伊城遺址。

特洛伊城遺址位於土耳其,坐落在平緩的城堡山腳下。這裏山巒起伏,流水清澈,紅瓦白牆的農舍在漫山遍野的樹叢中若隱若現,擁有典型的愛琴海地區田園風光。

特洛伊古城具有4000多年的曆史,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考古遺址之一。首次對這個遺址進行挖掘是在1871年,科學家們給予這個遺址極高的評價,他們說特洛伊城廣泛的遺存物是安納托利亞和地中海文明之間聯係的最重要、最實質的證明。

考古學家在30米深的地層中發現了從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400年的特洛伊城遺跡。他們發現了羅馬帝國時期的神廟和議事廳,以及當時的市場和劇場。這些建築雖然已經倒塌,但是保存下來的牆壁、石柱顯示著它們曾經的輝煌。在一座皇家寶庫中,科學家們發現了大量的金銀珠寶、青銅器和陶器,這些陶器主要呈紅色和棕色,並裝飾著彩繪的幾何圖形。另外,這裏還出土了很多石器、骨器和其他生活用品。

特洛伊是公元前9世紀古希臘詩人荷馬的史詩《伊利亞特》中“木馬計”的發生地。相傳特洛伊的王子拐走了希臘斯巴達王的妻子海倫,斯巴達王決定討伐特洛伊。但是這裏城池堅固,希臘人久攻不下,最後英雄奧德賽獻計,讓士兵假裝潰敗,另外將一些士兵藏在一匹巨大的木馬中,留在特洛伊的城外。特洛伊人果然中計,將木馬作為戰利品拖進城內,而到了晚上,藏在木馬中的戰士悄悄打開城門,將早已埋伏在城外的希臘軍隊放了進來,特洛伊一夜之間被擊敗。荷馬敘述的這段事跡,在西方國家文學藝術中傳誦不絕。

知識鏈接:

《伊利亞特》。

《伊利亞特》是古希臘盲詩人荷馬的敘事史詩,是重要的古希臘文學作品,也是整個西方的經典之一。它取材於特洛伊戰爭的傳說,從希臘聯軍圍攻特洛伊九年零十個月後的一場內訌寫起,一直寫到赫克托爾的葬禮而結束,塑造了一係列古代英雄人物的形象,讚美古代英雄的剛強威武、機智勇敢,謳歌他們在同異族戰鬥中所建立的豐功偉績和體現出的英雄主義、集體主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