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大地的脈絡——山川河流1(1 / 3)

第1章 大地的脈絡——山川河流1

山脈、山係與山帶。

世界上所有的陸地中,隻有四分之一是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而其餘的地方主要是山地、丘陵和高原。由於山一般都是成群地出現,很少有孤零零的一座山,所以就有“山脈”“山係”“山帶”這樣的名稱。雖然在名稱上十分接近,但它們之間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山脈是沿一定方向延伸,由若幹條山嶺和山穀組成的山體,因整體呈脈狀而被稱為山脈。受地殼運動中的內應力(一種來自地球內部的強大的水平擠壓力)作用,山脈有明顯的褶皺。構成山脈主體的山嶺稱為主脈,從主脈延伸出去的山嶺稱為支脈。幾個相鄰山脈可以組成一個山係,如喜馬拉雅山係。

山係是有成因聯係並按一定延伸方向,規模巨大的一組山脈的綜合體,多分布於構造帶、火山、地震帶上,如亞太地區環太平洋的縱向山係,橫貫亞洲、歐洲、非洲的橫向山係。世界上最大的山係是貫穿北美、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係。

地球上有兩大山帶,一個是橫貫亞歐大陸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帶,包括有阿爾卑斯山係各山脈、高加索山脈、安納托利亞山脈、伊朗高原周圍的各山脈,以及喜馬拉雅山脈等;另一個是縱貫北美洲與南美洲西部的大山帶,包括有科迪勒拉山脈與安第斯山脈等。

這兩大山帶的形成是地質時代地殼運動的結果,主要形成於新生代,也有一些是形成於中生代。比如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帶所在的地方,曾經是地中海的一部分,後來在中生代的時候非洲板塊和印度板塊加快向北移動,與亞歐板塊發生碰撞,並且向亞歐板塊下麵俯衝,使亞歐板塊的邊緣受到了擠壓,發生褶皺、斷裂和隆起,因而形成了龐大的山帶。

知識鏈接:

中生代和新生代。

中生代和新生代都是地球曆史上古老的地質時代,中生代距今約2.5億—6500萬年,新生代緊接其後,從6400萬年前開始一直持續到今天。

中生代時期爬行動物空前繁盛,開始出現鳥類和哺乳類動物。而且,由於陸地的不斷擴大、河湖遍布等有利條件,雙殼類、腹足類、葉肢介、介形蟲等淡水無脊椎動物開始大量發展。

隨著恐龍的滅絕,中生代結束,新生代開始。地表各個陸地板塊此升彼降,不斷分裂,緩慢漂移,相撞接合,逐漸形成今天的海陸分布格局。各種動物、植物和礦物也在不斷形成與進化,有些一直延續發展到了今天,而有些則已經被湮沒在了地球曆史的長河中。

安第斯山脈。

安第斯山脈是陸地上最長的山脈,也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屬於美洲科迪勒拉山係,是科迪勒拉山係的主幹。南美洲西部的山脈大多相互平行,並且和太平洋海岸的走向一致,縱貫南美大陸的西部。

安第斯山脈貫穿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秘魯、玻利維亞、智利、阿根廷等國家,全長約8900千米,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海拔超過6000米的山峰多達50多座,其中最高的是地處玻利維亞西部的漢科烏馬山,海拔7010米。漢科烏馬山不僅是安第斯山脈的最高峰,而且是南美洲的最高峰,也是整個西半球的最高峰。

安第斯山脈地形複雜,山體的南部冰川發達,北部有很多山穀和低地,中部夾有寬廣的山間高原,是印加文化的發祥地。

安第斯山脈是很多重要河流的發源地,氣候和植被的類型也複雜多樣,這裏有豐富的森林資源,還有銅、錫、金、銀等各種礦藏。這裏的銅礦開采最為發達,礦區從秘魯南端直到智利中部,是世界上最大的斑岩型礦床的一部分,世界上最大的地下銅礦采礦場就在這條山脈中,深達1200米。

知識鏈接:

科迪勒拉山係。

科迪勒拉山係是世界上最長的褶皺山係,縱貫南北美洲大陸西部。北起阿拉斯加,南到火地島,綿延約15000千米;屬中、新生代褶皺帶,構造複雜,由一係列褶皺斷層組成,地殼活動頻繁,多火山地震,是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的重要組成部分。

科迪勒拉山係由一係列平行山脈、山間高原和盆地組成,山脈一般為南北或西北—東南走向。其成因主要是太平洋板塊和美洲板塊的相互作用。

阿爾卑斯山脈。

阿爾卑斯山脈是歐洲最高大、最雄偉的山脈,貫穿法國、瑞士、德國、意大利、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6個國家,綿延1200千米。阿爾卑斯山脈山勢高峻,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00多座。聳立於法國和意大利之間的勃朗峰海拔4807米,是歐洲第一高峰。

大約1.5億年以前,現在的阿爾卑斯山區還是古代地中海的一部分,由於板塊運動,古代地中海下麵的岩層逐漸隆起,形成了高大的阿爾卑斯山脈。整個山區的地殼至今還很不穩定,所以地震頻發。

阿爾卑斯山脈中的植物呈帶狀分布。海拔800米以下的是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800—1800米的是溫帶森林帶,1800—2300米的地方是高山草甸,再向上則是裸露的岩石和終年的積雪。

夏天的阿爾卑斯山區氣候涼爽,是個避暑的好地方;冬天,這裏又成了滑雪、觀賞雪景的理想場所。

阿爾卑斯山區,因為四周高山環繞,所以越深的山穀就越幹燥,越高的山峰反而有較多的雨水。在海拔700米的地方,每年有雪的日子是三個月,但是到了1800米的地方,有雪的日子可以長達半年。在冬天,阿爾卑斯山區經常是陽光普照,所以冬天是阿爾卑斯山區的最佳旅遊季節。

阿爾卑斯山區一直是傳統的畜牧型經濟,到19世紀開始改變,以當地的原料和水電為基礎,興辦了不少工業。如今的阿爾卑斯山已經成為數百萬歐洲人和世界各地觀光者的遊樂場。但是,阿爾卑斯山脆弱的自然和生態環境因此受到巨大的衝擊,已經成為世界上受威脅最嚴重的山脈之一。

知識鏈接:

畜牧業。

畜牧業是利用畜禽等已經被人類馴化的動物,或者鹿、麝、狐、貂、水獺、鵪鶉等野生動物的生理機能,通過人工飼養、繁殖,使其將牧草和飼料等植物轉變為動物能,以取得肉、蛋、奶、羊毛、山羊絨、皮張、蠶絲和藥材等畜產品的生產部門。

畜牧業是人類與自然界進行物質交換的極重要環節,是農業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與種植業並列為農業生產的兩大支柱。我國畜牧業一般劃分為七個畜牧業地域類型區,即青藏高原區、蒙新高原區、黃土高原區、西南山地區、東北區、黃淮海區和東海區。

烏拉爾山脈。

烏拉爾山脈是俄羅斯境內大致南北走向的一座山脈,位於俄羅斯的中西部,是亞歐兩大洲的分界線。

在漫長的地質史中,烏拉爾山區曾經是一個大的地槽,那時候的歐亞大陸是被這個大地槽分隔開的。後來,經過地殼運動,原來的地槽演變成山脈,然後被風化侵蝕成平地,最後又垂直隆起成為歐亞大陸之間的界山。

烏拉爾山脈的西坡比較緩,而東坡比較陡。由於地理條件的不同,烏拉爾山脈兩旁的礦產資源和動植物分布有著明顯的區別,東坡蘊藏著豐富的磁鐵、銅、石棉等礦產,西坡則儲藏著鉀鹽、石油和天然氣。

烏拉爾山脈的東西坡氣候不同,西坡的年平均降雨量比東坡多了300毫升。西坡分布著大片的闊葉林和針葉林,林中還生長著椴樹、橡樹、楓樹、白樺等樹種。

烏拉爾山除了是亞歐兩大洲的分界線,還是伏爾加河、烏拉爾河的分水嶺。有趣的是,生活在分水嶺兩側的魚也不一樣:西側河流中的魚兒身體閃著紅光,而東側河流中的魚兒身體卻呈現出銀白色。

烏拉爾山區的森林資源和水力資源也很豐富。山區中一些珍貴的樹種有著巨大的經濟價值,自然資源豐富的烏拉爾山,已經成為俄羅斯最重要的工業區之一,對其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知識鏈接:

烏拉爾河。

烏拉爾河發源於俄羅斯納日姆塔烏山腳下,烏拉爾山脈克魯格拉亞峰附近,向南注入裏海,全長2428千米,流域麵積23.1萬平方千米。加上烏伊爾—恩巴河間地區的內陸河流域,整個流域麵積則可達40萬平方千米。烏拉爾河是世界第四大內流河,傳統上將之看做是歐洲與亞洲的界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