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屋絮語
中華雅玩典籍 ——
《古玉圖譜》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玉器專著。舊本題宋·龍大淵等奉勅撰。
該書不見於明代以前文獻著錄,亦未見龍大淵有相關編著的記載。故《四庫全書》館臣根據該書編撰者職銜等問題提出十二點質疑,認為乃‘後人假托宋時官本,又偽造銜名以證之’。
龍大淵為南宋人,與曾覿同為建王(南宋孝宗未即位前的封王)內知客。孝宗即位後,為宜州觀察使、知閤門事兼皇城司,曆任昭慶軍承宣使、寧武軍節度使,出為浙東總管。乾道四年(1168)卒。因其為孝宗寵臣,《宋史》將其與曾覿一道入《佞幸傳》。南宋張端義《貴耳集》雲:‘孝宗朝幸臣雖多,其讀書作文不減儒生,應製燕閑未可輕視,當倉卒翰墨之奉豈容宿撰。’並稱:‘龍大淵,本名奫,孝宗寫開二字。’又南宋周密《齊東野語》卷六‘紹興禦府書畫式’雲:‘思陵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當幹戈俶擾之際,訪求法書名畫不遺餘力,清閑之燕展玩摹搨不少怠,蓋睿好之篤不憚勞費,故四方爭以奉上無虛日。後又於榷場購北方遺失之物,故紹興內府所藏不減宣(和)政(和)。惜乎鑒定諸人如曹勳、宋貺、龍大淵……輩人品不高,目力苦短,凡經前輩品題者盡皆拆去,故今禦府所藏多無題識,其源委授受歲月考訂邈不可求,為可恨耳。’據此可知,龍大淵並非全無學識修養者,也曾受命鑒定內府珍藏書畫,隻是‘人品不高,目力苦短’。 故該書編者尚待再予考證。又南宋高宗(思陵)時內府所藏法書名畫等之富不減北宋徽宗之時。
《古玉圖譜》一百卷,收錄玉器六百多件,有圖七百幅,記載了南宋高宗時期內府所藏玉器。全書分九個部分:國寶部有圭、璧、璜、璋、符節、劍、戟等;壓勝部有剛卯、撒帳錢、壓勝錢等;輿服部有冠、朝帶、玉佩、釵等;文房部有硯、筆管、水丞、書鎮、如意、塵柄等;薰燎部有鼎、爐、敦等;飲食部有鬲、斛、杯、觥等;器部有卣、洗、簋、豆等;音樂部有鍾、磬、笙簫、鼓等;陳設部有幾憑、屏風、燈、枕、盆、甕等。所記古代玉器極為廣泛,除禮儀典祭之用的禮器外,更多是日常生活的實用品,並配以繪圖考其使用,定其年代。考釋多引經典,並試圖對古籍所載予以詮釋。堪稱玉器工藝的巨著,是研究中國古代玉器的重要典籍之一。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為編纂《四庫全書》於民間訪得此書抄本而為世人所知,入藏內府。《四庫全書》將其錄入存目中。乾隆帝於乾隆四十四年(己亥,1779)所撰《詠古玉圭》詩注中曾引述此書(見《禦製詩四集》卷五十六)。傳世本有乾隆四十四年康山草堂刊本、同治八年刊本等,內容及版式相同。又有彩繪本傳世,曾先後被乾隆朝大學士王傑及清晚期著名書畫家、鑒賞家趙之謙收藏。此本圖文與刊本稍異,或為書商謀利而將刊本刪削所致。
(萬方 文)
那年,做完耶魯孫康宜教授的訪談錄,記得當時她與宇文所安正在主編《劍橋中國文學史》。緊接著,給哥大夏誌清教授去了郵件,準備再做一期。不久,夏先生的夫人王洞女士回複了,說夏先生病重住院,無力接受,恕難完成,表示遺憾。對於夏先生的消息,我很震驚,也有挫敗感,再無心思進行其他學者的訪談。由此,“口述曆史”欄目原計劃做海外學人多家,隻好斷片了。再二年,夏先生去世,留下《中國現代小說史》等著作供我們一再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