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論語?為政》

孔子這段關於“三十而立”的言論相信你一定不陌生。三十而立,指的是“三十歲的人應該能依靠自己的本領獨立承擔自己應承擔的責任,並已經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簡單地說,就是每個人在到達三十歲的時候,應該能有所成就。

然而,我們都知道,成就不會是天上掉下的餡兒餅。要在三十歲的時候有所收獲,就不能不在二十幾歲的時候奮鬥和付出。

二十幾歲正當青春,二十幾歲的十年,是為將來儲蓄人生資本的黃金十年。這十年裏,你從學校畢業,開始進入自己有誌於要幹一番事業的行業領域,開始積累工作經驗和人脈資源,開始尋找可以相伴一生的愛人,開始結婚、生子……30歲以後的生活,早在我們二十幾歲的現在就需要做足準備。

我們或許才剛剛走出象牙塔,對社會這個大染缸還缺乏清醒的認識;我們或許還掙紮在複雜的人際和職場中,對於人生還沒有更理性的思考;再或者二十幾歲的你已經小有成就,但事業有成的同時卻對愛情對家庭有著頗多的無奈和不解……

這是每一個正在經曆或經曆過二十歲的人都有過的困惑和煩惱。每一個二十幾歲的人都希望能夠在這個從年輕走向成熟的關鍵階段活得精彩、活得漂亮,想要為將來的人生做好前程無憂的充足準備。然而,大多數的人還是迷迷糊糊莽莽撞撞就過了二十幾歲這十年,留下了經驗教訓,也留下了許多依然不解的疑問。

幸好,這個世界上還有一門叫“經濟學”的學問。

隨著經濟學的日漸成熟和發展,這門學問中的理性也滲透入我們的生活和人生當中,讓我們有了一個全新的看待問題的視角。

或許在你的認識裏,“經”邦“濟”民的經濟學更多時候帶著高深而神秘的氣息,與我們二十幾歲的人還相距太遠。然而,正如有人把經濟學調侃為“一門由簡單的常識加上複雜的術語包裝起來的學科”,經濟學的“身世”正是來源於生活。“economy”一詞,源自古代西方的希臘語,原意就是家計管理。經濟學,其實從誕生到現在,從來沒有脫離過我們的生活。

當你完成高中學業的時候,你需要決定是去工作還是去讀大學?當大學畢業的時候,你需要決定是繼續讀研還是去找工作?當參加了工作,有了一定收入後,你需要決定該如何安排你的收入,是消費還是投資?當你拿定主意要去投資的時候,你需要決定是儲蓄,還是買股票,還是買基金或者買房產?當你要開始一段感情生活的時候,你需要判斷是不是和戀人在一起很如意?當你結婚生子,居家過日子的時候,你要斤斤計較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

我國著名的經濟學家茅於軾老先生說:“無論多深奧的理論,如果透徹地理解了它,必定可以還原為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其實,人生時時有經濟,生活處處是經濟。我們的一生就是在不斷地選擇中度過的。當有一天你麵臨著選擇,左右為難、無所適從的時候,那麼,你需要補充一點經濟學知識了。經濟學就是一門有關個人選擇的科學,學習經濟學有助於你作出更好的決策。

蕭伯納說,經濟學是一門使人生幸福的藝術。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斯則認為,經濟學不過是快樂與痛苦的微積分。我們追求人生的幸福就是在追求人生的快樂。任何一個能讓我們快樂的主意,都在增加我們快樂的同時減少我們的痛苦。有的人說,錢越多還就越快樂,可在經濟學家眼裏未必。經濟學家把快樂的方程式定義為“效用”與“欲望”之比,看來一個人的快樂是和他的欲望緊密相關的。這也正應了我們“知足常樂”的古訓。

經濟學還是一門經世致用的科學。當被GDP、CPI這些陌生的概念團團圍繞的時候,你會發現,如果不學點經濟學還真是寸步難行。經濟學的品格就是不逃避生活,敢於直接麵對生活。學點經濟學,我們就能在兩難之間作出更好的選擇,能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更好地謀求自己的利益,整個社會也會變得和諧。

正如曾獲洛貝爾經濟學獎的經濟學大師薩繆爾森說,學經濟學並非要讓你變成天才,但若不學經濟學,命運就很可能會與你格格不入。二十幾歲的我們學經濟學不是要去讀懂斯蒂格利茲、薩繆爾森這些經濟學教授的大作,我們不是為學經濟學而學經濟學,而是為了讓經濟學給我們以生活的啟發,賜予我們生活的智慧。

還等什麼呢?從二十幾歲的現在開始,我們一起向經濟學家取經,在經濟學的智慧指點下,擁抱“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未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