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塑魂鑒史(1 / 2)

塑魂鑒史

脈動

銘記曆史,勿忘國恥;警示未來,珍愛和平。

2014年12月13日是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的第一個“國家公祭日”,為表達對死難同胞的哀思,也為迎接2015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由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美術館共同主辦的“塑魂鑒史——吳為山創作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主題雕塑展”,於12月9日下午16:00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

由著名雕塑家、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雕塑院院長吳為山所創作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主體雕塑《家破人亡》和《逃難》等代表作品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西大廳展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盟中央主席張寶文,全國政協副主席馬飆、原副主席鄭萬通、張梅穎,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林智敏,民盟中央副主席張平,文化部黨組成員、副部長董偉,中國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左中一,解放軍總政治部原副主任劉振起,全國政協教科文體衛副主任胡振民,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著名建築大師、兩院院士吳良鏞等專家;來自國家各部委機關的代表,社會各有關團體的代表,各大院校以及藝術界的人士;來自韓國、英國、墨西哥、波蘭等駐華大使館的代表;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光明日報等新聞媒體記者,總共近2000人出席了開幕式。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吳長江、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譚平及雕塑作者吳為山教授分別致辭。開幕式上,人民美術出版社總編林陽向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贈送《塑魂鑒史》大型畫冊,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張寶文宣布展覽隆重開幕。

2005年,吳為山受中共江蘇省委、省政府委托,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創作大型紀念雕塑。紀念雕塑由《家破人亡》《逃難》《冤魂呐喊》《勝利之牆》4個部分組成。作品於2007年12月13日落成於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4個部分的紀念雕塑構成悲壯的曆史巨章,其中《家破人亡》成為整個紀念館大型雕塑作品的主題標誌。

主體雕塑《家破人亡》高11.5m,表現出一位悲痛至極被淩辱的母親,無力地托著蒙難死去的兒子,向天呼號的情景,塑造了一位屈辱而不屈服的婦女形象。她代表的是千千萬萬受難的中國家庭,是受難祖國母親的象征。造型似大寫的“人”,赤足於大地,悲憤痙攣,向天控訴。該雕塑采用“大寫意”的創作手法,讓母體成為山河、巨石、豐碑,嶙峋而滄桑的軀幹肌理在視覺上予人以震撼。這尊落成後的標誌性雕塑,每天都在迎接來自國際、國內的和平人士前來瞻仰,令人望而生悲,警示世界人民遠離戰爭、共祈和平。本次展覽展出了《家破人亡》高的中稿原型(2.5m)以及大型室外雕塑(11.5m)的頭部。

《逃難》是本次展覽展示的雕塑主題作品係列之一。《逃難》共有10組雕塑組成,塑造人物共計21個,是作者飽含著熱淚和激憤,感受著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悲痛而傾情創作的。作品人物尺度近乎真人,他們中有婦女、兒童、老人;有知識分子、普通市民、僧人等。其中,最令人倍感悲憐的形象,是一個嬰兒趴在死去母親身上吮吸乳汁的雕塑;最令人心酸的情景是年邁的兒子攙扶著80歲的老母親逃難的雕塑;最令人驚恐的一幕是被日軍強暴的少女,為一洗清白而投井自盡的雕塑;最令人深思的是逃難僧人途中在死者幹枯的屍體邊停留,為其抹下其含冤的雙目的雕塑……這21個人物形象高低起伏、虛實錯落,形成強烈的感情曲線,激揚沉鬱,催人淚下。通過這些典型人物的形象刻畫,將“南京大屠殺”這段人類曆史上不可忘卻的災難痛苦史實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以此警示世人不能忘記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