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六章國際特聘谘詢委員
第四百二十六章國際特聘谘詢委員
就這個‘谘詢委員’的名義,陳谘接到電話通知的時候很是不削,也沒打算受聘的,打算直接拒絕了事。
不過趨於給別人麵子的緣故,當時並沒有當即拒絕。
次日在獲知林有利幫忙查詢的情報的時候說到中信集團,陳谘開玩笑的說到這事,被林有利一驚一乍的好好笑話了一通。
給解釋了一下裏麵的各種道道,才知道這小小的‘谘詢委員’的分量,遠不是自己想象的那麼簡單,才猜到朱言辭說的好處搞不好是落在這裏,這才沒鬧出白白放棄好處的笑話。
中信這‘谘詢委員’的來曆,還得從共和國自從改革開放的決定說起。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是哪一步都是小心翼翼的。
而中信集團就是因為當時旗手偉人同誌指示親自成立的一個改革試探窗口。
一直是國家的一家最特別的央企,也是唯一的廣泛在國際上經營的前沿公司,肩負著國家對外探索,接受國際一流信息和最新各界消息的重要使命。
比如,原來國家沒有的金融業務、保險業務、證券、信托、投資資本運作、信息產業等等,包括人才培養和環境打探,都是從這裏從小到大孕育出來的。
更加重要的是肩負著從企業和政府兩個維度來打探和分析世界趨勢,以及溝通國內各種已脫離世界主流的各種行業技術差距對比和谘詢這樣的實際事務執行。
所以即使到了21世紀,該公司的地位還是一樣的獨特,並沒有歸入‘國資委’管理,而是直接收中央的管理唯一高官級別的企業。
這會兒正在國家改革的最關鍵也是最特殊的階段,國家沒法能夠聘請國際上各種專家或者專業人士給國家谘詢國情,國際環境不允許,國內環境不方便。
所以,中信公司的這個‘國際谘詢委員’因運而生,目的自然是彌補國內國際視野的缺失,為各界提供有價值的複合國際主流觀點的谘詢意見。
說到底就是給國內各行業提供專家谘詢的。
中信公司多以這樣的手段來聘請外籍人士、港台,或者特殊身份的人士來給中信或者各部委做策略谘詢和意見。
當然谘詢的多是和國際相關的策略。
但是陳谘這裏有點不一樣,他倒是在自己收購國內企業的時候,為了怕麻煩,或者說怕未來被找算賬,幹脆就把後來國企改製的製度,拉到目前這年代來。
這些曆經多年才實際總結的經驗,自然是非常的有用。
所以反而是對企業改製這方麵不自覺的就貢獻了很多的辦法。
按道理來說,應該是獲聘國內計委或者體改委的智囊專家的。
但是其年紀,控股外資企業的身份,就有點不大合適,所以才找了這麼個辦法。
按林有利的原話來說,“你陳谘獲得了這個身份,才算是最終獲得了某種認可,有了這個牌子,至少你再和部委溝通的時候有了直接對話的級別,而且相對來說又有了外籍人士的逼格,你知不知道?獲聘該職位的都是哪些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