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1616)居住在中國東北部的女真族的統治者努爾哈赤建立了大金(史稱後金)王朝,定都興京(今遼寧新賓縣境內)。明崇禎九年(1636),努爾哈赤的第四子皇太極,改國號為“清”,明崇禎十七年(1644),皇太極之子福臨即位,年號順治,由睿親王多爾袞攝政,率兵攻打山海關,在降清明將吳三桂引導下,於6月進入北京,建立中央政權。經過四十餘年,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鄭成功在台灣堅持的抗清鬥爭失敗,清王朝才完成了統一全國的大業。
大變動、大激蕩的年代,出現了大批叱吒風雲的政治軍事人才,清初的統治者,如康熙、雍正、乾隆等,都是一些雄才大略、勵精圖治的“明主”,而輔佐他們打下江山、坐穩江山的滿漢臣子,如多爾袞、範文程等等,也都是一些身手不凡,文韜武略的傑出人才。
清朝統治者在武力鎮壓農民起義的同時,在思想文化領域也實行了嚴酷的統治。明末清初,是中國思想史上最活躍的曆史時期之一,以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為代表的思想家,都曾從事抗清活動,並對封建統治有所抨擊。指出“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自秦漢以後,凡帝王者皆賊也。”為了加強文化專製,於是清廷大興文字獄,康、雍、乾三朝大獄達七、八十起之多。
乾隆朝時,開“四庫全書館”,征求遺書,抽、毀、刪、改部分著作。乾隆以前中國古代的重要典籍,大多都收載進《四庫全書》。《四庫全書》是我國現存最大的一部官修叢書,它的問世進一步確立了漢學在學術界的主導地位,對我國古典文獻的保存與流傳起到了積極作用;它的編定,是中國學術文化史上規模空前的一項盛事,而作為總纂官之一的紀昀,其功也不可泯沒。
清代文學與發展的標誌主要表現了在小說領域上。《聊齋誌異》《儒林外史》和《紅樓夢》等作品,對封建社會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無愧為傳統的文言小說和通俗小說的集大成者,而其作者蒲鬆齡、吳敬梓、曹雪芹也是本卷所要重點評介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