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聞名於世的絲綢之路,就不能不提到張騫。
張騫鑿空西域,其曆史意義卻是深遠重大的。中國和西亞、歐洲的經濟、文化交流極大地發展起來,此後形成的絲綢之路也一直是航海事業沒有發達以前東西方最重要的商業通道。
漢武帝建元年(前140年)張騫入朝提任郎官,也就是皇家侍從。漢武帝想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派遣張騫出使,於建元三年(前138年)出隴西。經匈奴時,被俘。在匈奴十年餘,單於讓張騫娶妻生子,但張騫始終不忘出使西域的使命。後逃脫,西行至大宛,大宛王盛情款待張騫一行人,經康居,抵達大月氏,聯合計劃遭到拒絕,大月氏已不想與匈奴抵抗。後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
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曆時13年。
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於公元前119年。他勸武帝聯合烏孫(在今伊犁河流域),武帝乃拜騫為中郎將,率三百人,牛羊金帛以萬數,出使烏孫。張騫到烏孫,分遣副使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旁國,此行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西域各國也派使節回訪長安。烏孫遣使送張騫歸漢,並獻馬報謝。元鼎二年(前115),張騫還。翌年卒。
他所遣副使後相繼引西域諸國使者來漢;烏孫後來終於與漢通婚,共擊破匈奴。漢能通西域,由張騫創立首功。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
張騫對開辟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西域諸國當時無史籍記載,張騫所報道,備載於《史記》、《漢書》中,是研究中亞史所根據的原始資料,具有重要的曆史價值。
史載,張騫“為人強力,寬大信人”,即具有堅韌不拔、心胸開闊,並能以信義待人的優良品質。這正是張騫之所以能戰勝各種難以想象的危難,獲取事業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如同曆史上一切偉大人物一樣,要演導出威武雄壯的戲劇,還得具有一定的曆史條件和舞台,而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強盛的漢帝國正好為他提供了這個理想的舞台。這就是所謂的“時勢造英雄”。
張騫所在的時代,人才輩出,群星璀璨。本書帶領你走進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去感受我們先民堅忍不拔的開拓精神,為他們強大的精神力量而感動、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