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回王府路逢陳孔璋(2 / 2)

單經點頭一應,緊隨王匡之後。

未走出多遠,迎麵不緊不慢的行來一人,來者不甚高,月色下看不太清模樣如何,隻大概看得出是一位儒生打扮的青年。

待走的近了些,王匡看清了來人模樣,當即便是一聲驚呼:“哎呀……這不是陳琳陳主簿嗎?這夜已將深,主薄還要何往?”

什麼?來人是陳琳?難道是那個自己所熟知的建安七子之一?

聞得王匡之語,單經眉頭微跳,心下有些吃驚。

儒生青年近前看清打招呼的乃是王匡,趕忙拱手回道:“原來是王府掾,我正要往英雄樓走一遭。”

“哦,未知陳主簿深夜前去,是否是有要事?”王匡點點頭,追問道。

陳琳擺擺手道:“哪有什麼要事?隻是友人相邀,故此前去小敘片時。”

“原來如此。”王匡點點頭,隨即引陳琳向單經介紹道:“這位是廣陵郡人,陳琳陳孔璋,現在大將軍府下任主簿一職!”

果真是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

王匡的介紹立即應證了單經心中的猜測,眼前的儒生正是那位名傳後世的著名文學家、檄賦家。

要說起陳琳,他的名頭可比趙韙響亮太多了,其知名度可與漢末眾多名載史冊的諸侯相比。

此人表字孔璋,是徐州廣陵郡廣陵縣人,東漢末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曹魏名噪一時的文臣。

陳琳早期前乃是大將軍何進的主簿。初何進欲盡誅宦官,便召四方猛將,使他們引兵向京城,以恐嚇太後;陳琳以此計百害無利,向何進加以勸諫,然而何進不肯納其言,最終因以取禍。

於是陳琳避難於冀州,被冀州霸主袁紹招其為輔,使其負責掌典文章之事。建安五年,袁紹伐許都,向曹操宣戰,使陳琳作檄以告劉備,言曹操為人沒有德行,不堪依附,宜歸於袁紹。

這一檄文非同尋常,堪比刀劍,當時傳到曹營時,曹操正苦於頭風,病發在床,因臥讀陳琳檄文,竟然驚出了一身冷汗,翕然而起,頭風頓愈。

不久後袁紹敗於官渡。紹卒後,二子譚、尚交爭欲得崔琰為臣。崔琰稱疾固辭,竟因此獲罪,被幽禁下獄,幸賴陳琳及故豫州刺史陰夔營救方才得免。

後袁尚為曹軍所圍,袁尚驚懼,遣陰夔及陳琳往曹營乞降,曹操不許,反加緊進圍。袁氏敗亡後,陳琳歸順曹操。曹操深愛其才,對於陳琳的作品,有時曹操竟不能為之增減一字。建安二十二年,陳琳逝世。此人一生擅長詩、文、賦。

生前所撰寫的代表作詩歌《飲馬長城窟行》,散文《為袁紹檄豫州文》和《為曹洪與世子書》,辭賦《武軍賦》、《神武賦》皆廣為留傳。

路逢如此知名後世的大人物,單經難免有些激動,把陳琳的生平資料在腦海中回想一遍後,他趕忙朝著陳琳深深地拱手一揖,鍾聲道:“在下廣陽單經,久慕主薄大名,今得一見,深覺有幸!”

“都亭侯之言,實令小可不勝惶恐!”陳琳此時尚無多大名氣,事業上還沒有什麼作為,聽得單經如此抬舉之言,他的麵色不由大顯慚愧。

隨後,三人相互寒暄幾句,陳琳便告辭往英雄樓去。

望著陳琳漸行漸遠的身影,單經已經打定主意,日後必將此人收攬麾下。

想想陳琳在漢魏動亂時世中,三易其主,這就表明了他對功名十分的熱衷。而這種熱衷也在他留傳後世的著作中看得出來,因此,單經對於收服他,信心十足。

“怎麼?元仲想結交他?”見單經望著遠去的陳琳發呆,似有不舍之情,王匡不由問了起來。

“嗯!”單經點點頭,不假思索的道:“想我單經不過粗鄙武夫一名,若能與陳主簿相交,對於日後仕途必大有幫助!”

王匡聞言不再出聲,隻淡淡一笑,隨即邁步向前而去。單經則繼續跟隨其後。

約莫行了半柱香的功夫,兩人總算來到了一處府邸之後,此處正是王匡住所。

身為大將軍麾下府掾,王匡的住所雖比不得那些王公相侯的府邸,但也獨有一番氣派。

兩人一前一後的踏入府中,早有奴役上前問候,王匡揮手令其退下,獨領單經往前而行。

王匡住所頗大,占地麵積絕不比單經在廣陽的住所小。

府內共分內外兩院,單經四下掃看,發現這外院各處皆種有花草,錯落有致,讓人一看便覺得別有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