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諡號、廟號和年號(2 / 2)

一般朝代的創立者廟號叫太祖比較普遍,緊接著是太宗,後麵許多皇帝的廟號相應的也要結合他們在位時候的表現。

明成祖朱棣原先的廟號叫做太宗,在嘉靖皇帝時候被改為成祖,以此讚揚明成祖開創了小宗繼承大統的先河(本來帝統屬於建文帝一脈)。嘉靖皇帝本人的廟號是世宗,因為他也是藩王宗室繼承大統的開創者(明武宗正德皇帝死後無子,嘉靖皇帝是他的堂弟)。

清朝入關的第一位皇帝是順治,因此他的廟號是世祖;而康熙大帝由於做皇帝時的成績太過出類拔萃,廟號被尊為聖祖。

古代的年號:年號和前麵的諡號和廟號相比,起源則最晚,是漢武帝時候創建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曆史上第一個年號叫做建元。

此後的皇帝登基,一般會下詔書從第一年的年中,或者第二年開始改元,並且更換年號。

明朝以前的皇帝多數都改元兩次以上,也就是說一個皇帝在位期間的年號不是唯一的,使用年號最多的不是別人,正是唯一的正統女皇帝武則天,她使用了十八個年號。

年號在中國民國建立時候被正式廢止,改用“民國紀年”,所以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年號是“宣統”,至於袁世凱同誌稱帝用的那個年號“洪憲”則不被後世所承認。

通常大一統時期,年號相對都有規律可尋,而類似東晉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這樣的分裂時期,政權眾多,各有各的年號,非常混亂。

帝王選取年號通常都有一定的寓意,或者帶有鮮明的政治色彩。

漢武帝一次打獵時候捕獲了一隻一角獸,因此改元為“元狩”,一方麵為了紀念這次打獵活動,另一方麵昭示著要對匈奴展開大規模的軍事行動(狩,有對外征伐之意)。

光武帝劉秀從登基開始,年號定為“建武”,由於當時天下割據政權眾多,代表著他開始馬不停蹄用武力統一天下的意思。

公元233年,正月二十三日,位於摩陂(今河南郟縣東南,亦名龍陂之稱)的水井中有青龍出現。二月六日,魏明帝親自到摩陂觀龍,並改年號為“青龍。”

公元280年四月,晉武帝消滅吳國,一統天下,改年號為“太康”,以紀念天下的一統。

公元440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大肆滅佛之後,在親信大臣崔浩的建議下,信仰道教,又在首都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自稱太平真君,並親受符籙,興建靜輪天宮,奉祀太平真君,改年號為“太平真君”,成了十足的道教徒。

隋煬帝楊廣登基之後將年號改為“大業”,以此向世人昭示自己要做出一番大事業的雄心壯誌。他在位期間營建東都、修隋朝大運河、開創科舉製度、巡視吐穀渾、三征高句麗,濫用民力,最終自己也被滾滾的農民起義浪潮所吞沒,年號也成了他諷刺。

女皇帝武則天是個年號控,遇到點事情就想換個年號,用過的著名年號有:“天授”(剛登基時候的年號)、“長壽”(表達自己期望長壽的願望),“萬歲通天”(紀念洛陽新明堂建成)、“長安”(紀念自己從洛陽返回長安大明宮)。

宋太祖趙匡胤在位時候曾經使用過“乾德”的年號,是宰相趙普負責起的,不久後蜀被滅,一批宮女被送入宮中,宋太祖偶然看到一名宮女用的銅鏡上麵刻有“乾德四年”的字樣,他很納悶,因為剛用這個年號不久,怎麼一下子出來一個幾年後造的銅鏡呢?召集大臣詢問,趙普等人都不知道怎麼回事,學士竇儀這時候告訴宋太祖,前蜀後主王衍曾經用過這個年號六年,引得宋太祖感慨道宰相必須用讀書人來當,臊的那位自詡“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抬不起頭來。

南宋高宗趙構為金人所逼,在江浙一帶到處逃竄。公元1131年逃至紹興(那時是越州)覺得心情很好,燃起了光複江山的雄心壯誌,所以有了一句“紹祚中興”,並改年號為“紹興”,而越州也就成了紹興城。

從明朝開始,除了兵敗被瓦剌俘虜過的明英宗有兩個年號(即“正統”和“天順”,果然曆經波折、後來複位的明英宗老實了很多,從年號中就能看的出來,做事情要順著天意,不再像著年輕時候那般輕狂隨意了)。

其他所有的明清皇帝都隻有一個年號:洪武、永樂、嘉靖、康熙、雍正、乾隆等,因此稱呼起這些皇帝來通常都用年號代替。

弄明白諡號、廟號、年號的含義之後,對於我們平時閱讀曆史書籍、觀看曆史類影視作品都有一定的幫助,也能夠讓我們在腦海裏對一些曆史事件的記憶更加的明確化、條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