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傲視三國的秘密武器(2 / 2)

荀攸指出:“天下有事,劉表坐保江、漢之間,不敢展足,其無四方之誌矣。袁氏據四州之地,帶甲數十萬,若二子和睦,共守成業,天下事未可知也;今乘其兄弟相攻,勢窮而投我,我提兵先除袁尚,後觀其變,並滅袁譚,天下定矣。”

可見在曹操的戰略中,荊州並非沒在考慮之中,而是次序問題,主次問題。

辛毗也指出:“袁氏連年喪敗,兵革疲於外,謀臣誅於內;兄弟讒隙,國分為二;加之饑饉並臻,天災人困:無問智愚,皆知土崩瓦解,此乃天滅袁氏之時也。今明公提兵攻鄴,袁尚不還救,則失巢穴;若還救,則譚踵襲其後。以曹公之威,擊疲憊之眾,如迅風之掃秋葉也。不此之圖,而伐荊州;荊州豐樂之地,國和民順,未可搖動。況四方之患,莫大於河北;河北既平,則霸業成矣”。

曹操采納了正確的戰略方針,繼續前進。直到收複並州。並商議西進烏桓。

曹洪等將領認為“袁熙、袁尚兵敗將亡,勢窮力盡,遠投沙漠;今引兵西擊,倘劉備、劉表乘虛襲許都,救應不及,為禍不淺”,請求回軍。郭嘉極力反對,認為“沙漠之人恃其邊遠,必不設備;乘其無備,卒然擊之,必可破也。且袁紹與烏桓有恩,而尚與熙兄弟猶存,不可不除”,以免後患。另外指出“劉表坐談之客耳,自知才不足以禦劉備,重任之則恐不能製,輕任之則備不為用”。所以縱然曹操大軍在外、遠離國都,卻不必擔心。

西進之路極為艱難,“黃沙漠漠,狂風四起;道路崎嶇,人馬難行”,曹操有回軍的打算,郭嘉堅持“輕兵兼道以出,掩其不備”。終於破烏桓,袁熙、袁尚逃往遼東。當時天氣寒且旱,二百裏無水,軍又乏糧,殺馬為食,鑿地三四十丈,方得水。條件惡劣之極。

曹操回易州時,郭嘉病死。留下遺書,這就是郭嘉的遼東戰略。

“今聞袁熙、袁尚往投遼東,明公切不可加兵。公孫康久畏袁氏吞並,二袁往投必疑。若以兵擊之,必並力迎敵,急不可下;若緩之,公孫康、袁氏必自相圖,其勢然也。”

曹操停兵耐心等待。不久,公孫康獻上二袁首級。

至此,北方完全平定。

縱觀曹操的北方戰略,令人歎服。在曹操這些重要戰略中,竟然大部分時候都需要不攻才能取勝,的確是難以想象。曹操麵臨的局麵之艱難,對手實力空前的強大,實在是超過了三國任何一個君主,包括劉備。可以說,在戰術層麵上,曹操並不比對手強大,也沒有占到很大的優勢。可是曹操有一個強大的智囊集團,進行戰略方麵的策劃,這點才是曹操傲視天下的絕對優勢。而曹操本人能夠采納正確的戰略,並且不錯過可乘之機,的確是三國最優秀的軍事人才,更是三國最傑出的君主。(資料轉載至百度,分享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