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發跡之初,主要得益於一人一地,人即周瑜,地為丹陽。正如他自己所說:“周公瑾英雋異才,與孤有總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陽,發眾及船糧以濟大事,論德酬功,此未足以報者也。”而周瑜的“發眾及船糧”,就是派遣丹陽兵和輸送丹陽的戰略物資。東吳的天下,可以說大都是丹陽兵打出來的,從此丹陽在東吳的地位舉足輕重,擔任丹陽郡守的都是吳主親信重臣,如程普、太史慈、黃蓋、韓當等。
黃武元年(222年),孫權在江東稱帝,立孫登為太子。孫權任命年方弱冠、素有“神童”之譽的諸葛恪為左輔都尉,領袖東宮幕僚。為考察諸葛恪的能力,孫權又令其代理節度,掌管軍隊糧草後勤。但諸葛恪卻不樂意,他毛遂自薦要求擔任丹陽郡守,說丹陽民風果敢剛勁,他要把那裏的兵員全部調發出來,並說隻要三年,就能征到甲士四萬人,成為抵禦外敵的勁旅。但直到嘉禾三年(234年),孫權才拜諸葛恪為撫越將軍,領丹陽郡守。諸葛恪到任後,采用武力圍困與招撫並用的辦法,收服山民十萬餘人,他將四萬壯丁編入軍隊,實現了自己的預言。吳國主將陸遜去世後,諸葛恪升任大將軍。孫權病危,諸葛恪為托孤大臣之首;孫登即位,又任太傅,總攬東吳大權。諸葛恪廣施德政,深得民心。
神鳳元年(252年),魏軍分三路攻吳,其中七萬大軍猛攻東興,吳守軍告急,諸葛恪親率四萬丹陽兵馳援。援軍趕到陣前,脫去衣甲,丟掉長大武器,隻帶短刀盾牌,奮勇衝殺,魏軍死傷過半,慘敗逃走。後來諸葛恪在東吳獨斷專權,肆無忌憚,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手中握有一支丹陽精兵。
天紀四年(280年),晉大舉攻吳。丹陽郡守岑瑩率五千丹陽兵,以青巾縛頭,以決死之勇,手執刀盾,向數次晉軍陣地發起多次衝鋒,居然突破了晉國大軍的堅固防線。丹陽兵的戰鬥力令敵人聞風喪膽。
丹陽兵之所以神勇,是因為當時的丹陽郡是山越人的積聚地,山越民風強悍,驍勇善戰,是各方霸主都想招募的重要兵源。但後來山越人或被剿滅,或被安撫出山,漸至被漢人同化,故而在晉代之後“精兵”的光彩不複重現。(資料轉載至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