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一)陶氏今生(1 / 2)

元末明初,在兵家必爭之地華北一帶,戰火紛飛。元政權倒台之後,又經過長時間紛爭,明朝才最終建立起來。漢人從新掌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肆祭拜漢人祖先,再加上朱元璋的出身背景,使他不得不在曆史中尋祖問宗,就像唐朝李氏曾認老子李耳為祖先一樣,朱元璋也效仿前輩開始給自己找爹,希望尋到蹭著正統血脈的親戚,讓自己的上位找個名正言順的理由。

而在此期間,明太祖當然要大肆封賞,跟找來的正統親戚沾親帶故的都多多少少撈了些好處,這其中借此契機興旺起來的便有中原陶氏一脈,自始祖陶龍全起,陶氏在明朝最富饒的那片土地上風生水起,繁衍生息。

到了清朝中期第九世古字輩,陶氏男丁興旺,家族中數得上的男丁至少有十幾位,加上女眷孩童,整個家族人數已經有上百位,更不提還有大量的旁支。然而清雍正時期,一次政治局勢動蕩中,陶氏從政的一些親眷受了牽連,陶家當時的嫡親的大小姐陶雅清傳給娘家關於政局的口信被人知曉,朝野之上陶氏被人所詬病,陶妃被廢。

之後,陶氏族長陶學古深感不安,又因為當時家族新生的幾個嬰兒染病夭折,當時人多口雜,就傳出了陶氏所在的寶地靈氣已盡,再呆下去寶地就會變煞地的說法。於是經過家族議會,陶學古決定家族遷徙遠離京師,這期間又經過了大量的波折打點,終於在乾隆初期,搬遷到四川偏遠一個鎮上的老舊古宅中。那裏的宅子沒人知道是什麼時候建的,隻是知道那裏是陶氏最原始的住所,大概始祖便是從這裏發跡然後遷到京師的。搬了家,陶家才算安寧下來,退出政壇的陶氏用積累的財富置辦家業,開始做起了藥鋪的生意,漸漸地就成了十裏八村有名的富貴人家。

而咱們的故事便是從如今的陶家開始說起。

我叫陶冶,男,二十二歲。剛剛大學畢業,沒金錢沒理想,住在四川成都。爹媽都是無產階級,過著不溫不火的生活。

在我平凡的生命中唯一讓我刮目相看的人有二,一個是爺爺,聽我老爹說爺爺從年輕就不是什麼省油的燈,這個我很清楚。爺爺和奶奶分居了四十多年,兩個人勢同水火,這使我爸爸叔叔和姑姑們從小就對爺爺都沒有什麼感情。那是解放前夕,爺爺奶奶由長輩做主從四川農村結婚,爺爺當時還是名副其實的陶家大少,奶奶是當地有名的富戶家的小女兒。聽說當年的婚禮擺的流水席連吃了三天三夜。然而盛大婚禮沒有留住爺爺遠走高飛的心。解放後爺爺去了重慶,半工半讀上完了中專,當上了機械廠模具鑄造師,漸漸混出了名堂。在城市裏,爺爺早就忘掉了大字不識一個的大家閨秀。聽老爹說爺爺的感情生涯十分混亂,保不準在外還有私孩子。但是離開老家後,爺爺奶奶卻沒有離婚,拖拖拉拉的如今已經四十年之久了。爺爺在我上小學的時候也搬來了成都,和我們家住得很近,六年來都接送我上下學,可見老頭子對於我這個孫子還是很是看重,比對他兒子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