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疇問道:“如今賊寇已被殺光,宋軍師有何打算?”
宋獻策慷慨激昂:“自古以來成則王敗則寇,不能以成敗論英雄。明朝無道,陷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自天啟末年,豪傑並起,大小頭領,何止千百。有的即起即滅,有的依附旁人,不能自主。真正能獨樹一幟,百折不饒,民心所向,群雄歸服,推倒明朝的,也隻有李王一人而已。所以大順雖亡,李王卻不失其英雄本色。”
“放你媽的狗屁,他是英雄,老子是什麼?你們賊寇打來打去,死傷的還不是我大明子民,結果還不是給他人做嫁衣。老子今天問你降是不降?”
“我乃一山人(明朝歸隱的文人),早已無意仕途,如果大人能放我一馬,老夫將投奔劉子政到五台山,縱情於山水之間,永不入士,大人想殺我,也不會皺一皺眉頭。”
“你說劉子政也沒用,老子是不會放過賊寇的。”
李自成、宋獻策已死,高夫人帶著劉方亮5萬人馬,從商洛山中走出,已到了湖廣與四川交界處;素有“渝東門戶”之稱的巫山地區,派人千方百計打聽李自成的下落。
李斌下令向山東發起進攻,首要目標離山東首府濟南最近的聊城,當遼兵100門大炮轟向聊城時,紅娘子才感覺到李岩的選擇是多麼正確,有了這種炮火多少人馬也不經打。聊城五千守軍在第二輪射擊時就舉起了白旗。
李斌讓紅娘子的1萬多人部隊守城,留下10門火炮和一部分彈藥,繼續向山東縱深濟南挺進,因近幾年山東也遭災,豪強並起,農民反抗隊伍遍及山東各地,沿路不少義軍前來投靠,土匪望風而逃。李斌挑肥揀瘦收攏義軍,還是擴大到30萬大軍。
山東是明朝大遷移的地區之一,當時元朝不治理黃河,泛濫成災,導致山東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的慘景,朱元璋根據這一情況,下令山西一帶百姓遷移山東,曆經50年的大遷移,使中原一帶逐漸繁華,所以山東一些建築都是明朝時期修建的。
濟南府是朱元璋的兒子德王修建的,以珍珠泉為中心大興土木,王府規模宏大,建築豪華,樓台水榭,金碧輝煌,石橋曲徑,奇花異木,鬱鬱蔥蔥。“世稱人間福地,天上蓬萊不是過矣。”
如今已是德王第五代朱由樞當王爺,聽說遼王驅兵前來,慌忙請來知府李攀龍。
李攀龍明朝文壇“後七子”代表人物之一,詩文並茂,有句著名的話:“不會摧眉折腰事權貴。”因此被壓製數年,近年才被重新啟用。任職期間政績卓著,為民請命,興利除弊,做了些即有利於鞏固明王朝統治又給老百姓帶來一定利益的事情,一時聲名大振。並有詩文《白雪樓集》《滄溟集》。
“知府大人,遼王將至,我也不是福王那般吝嗇,該出錢出錢,該出糧出糧,你看濟南能否守住?”
“不能,遼王打蒙古,滅女真,擊敗反賊李自成,勢已做大,再則遼兵精兵強將,濟南2萬守軍無異於以卵擊石,雖然總兵張澤清率五千人馬退至濟南,仍無濟於事。”
“你認為該如何是好?”
“一是以死拒敵,奮力抗爭。二為了全城將士、百姓、德王的安危舉旗投降。我乃大明朝臣子,守城亦死,投降也絕不苟活。權宜之計是速調山東各地兵馬,前來支援,我等能守幾日算幾日,誓與城池共存亡,但也隻有三層勝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