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的想法是;攘外必先安內,先把中原反賊李自成解決,再集中全國之力,對付遼東。
李成梁接待了陳新甲,李斌不在李成梁也不敢自作主張,隻答應不會與朝廷為敵,朝廷放心解決內亂,反正等李斌回來還不知怎麼樣呢。
李自成認為防守一地,不如主動進攻,流動已成為習慣,放棄洛陽把部隊集中在閻李寨訓練。這也是失策之一;曆史上李岩曾多次提醒他,創建根據地,掌握一部分固定土地,能夠自給自足,不再成為流寇,然後從周邊發展,以小變大,時機成熟時,攻占重要城市。
官兵洪承疇、丁啟睿、左良玉三路人馬齊集朱仙鎮,總共二十萬人馬,特別是左良玉十二萬人馬,同義軍多次戰鬥中,僅敗過一次,這次授予虎賁將軍,朝廷都看好他。
李自成部隊已經發展到30萬,不能坐以待斃是他一貫主張,反正要打,主動進攻切斷了朱仙鎮的水源,在朱仙鎮周圍架設高台,把繳獲官兵的大炮搬上去,朝官兵炮擊。
官兵三家各自為政,誰都不服誰,丁啟睿進士出身,讀書厲害,實為庸才,從未帶過兵,這次帶的三萬人馬都是東拚西湊來的。洪承疇進士出身,大學士,曾任三邊總督對軍事頗有造詣。唯有左良玉武人出身,從小兵一直升到將軍,而明朝重文輕武,文人自視高武人一頭。
三家兵馬分兵把守,天氣炎熱沒有水喝,又遭到炮擊,官兵士氣低落,逃跑人數不斷增加,三個長官商議毫無結果;丁啟睿、洪承疇主張堅守待援,左良玉認為失敗是遲早的事,不如早作準備,被兩個總督斥責;膽小怕死、有負皇恩。
左良玉回到駐地,左思右想;他多次違抗聖意,皇上不但沒怪罪他反而升他的職,還不是看中他有十幾萬人馬。如果這次失敗他們兩個官都比他大,又是文官最慘就是他。第二天他又到各營地看看,發現周圍又多了幾個炮台,細作報告賊軍有向附近運動的跡象,左良玉知道給他時間不多了。
這天夜裏洪承疇突然接到報告:“總督大人、左將軍大營已經空無一人,他們逃跑了。”氣的洪承疇目瞪口呆急忙聯係丁啟睿。
“洪大人、左良玉逃跑朝廷怪罪,失敗的責任由他一人負,我們也趕快撤吧。”
洪承疇沒想到丁啟睿說出這樣的話來,不去想怎樣扭轉敗局,隻想推卸責任,保全自己,像一個總督說的話嗎?大明江山就毀在這些人手裏,自己孤掌難鳴,無可奈何回去準備撤兵。
左良玉不愧行武出身,雖然逃跑,隊伍依然次序不亂,前軍開道,後軍斷後,左良玉坐鎮中軍,向西南方向的襄陽撤退。
“報闖王、左良玉逃跑了。”
“知道他要逃,沒想到提前一天,田將軍人馬到位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