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炮已經架好李斌命令朝蒙古兵後麵開炮,切斷蒙古後續部隊支援,再說古人炮不準偏差很大,打不好容易傷到自己人。“轟、轟”十門紅衣大炮齊射,有兩炮不知飛到哪。再看效果微乎其微;古時的大炮與現代的大炮不可同語,那時候說是用大炮炸還不如說是用大炮砸,炮膛裏裝一個圓圓的鐵疙瘩,用火藥把鐵疙瘩推出砸入敵群中,鐵疙瘩滾到哪是哪,隻要碰上就完蛋,開始是躲避不及,後麵人一看不對早就跑了。
還有是放兩顆相連鐵球叫“鏈子彈”又叫“葡萄彈”效果也差不多,而且越打越沒準,因為一炮發出後大炮自身要倒退十幾米,士兵又把它推回來,重新校訂目標,往往一著急校都沒校就打出去了。也沒辦法差也要打,十門大炮繼續轟鳴。
騎兵火槍隊停馬裝彈藥後又轉頭追擊蒙古兵,打一槍就跑,玩起了遊擊戰。這時佛朗機炮已經到位三十個鐵疙瘩打出去效果就不同了,炮彈過去蒙古隊伍縱向留下一趟空間,打了幾十炮蒙古軍隊受不了,漸漸攻勢減弱。明軍步兵投入戰鬥使部隊精神一振,加重了籌碼給蒙古人增加壓力,最後不得不放棄逃跑。
雙方打了將近五個時辰十個小時,明軍騎兵最早加入早已經筋疲力盡無力追擊。李斌找到李如鬆看他渾身是血坐在地上。“大哥受傷了?”急忙去扶。
被李如鬆推開道:“這般小賊如何傷得了我,都是韃子的血。”明朝時一般管蒙古人叫韃子,有輕蔑的意思。李如鬆後來戰死,死因不詳,李斌估計十有八九是冒然迎敵,但願曆史不會重演。
打掃戰場時李斌命令把打出去的炮彈撿回來,到時修修還可以用。這時的救助隊起了作用,救治了不少的傷員。過去戰場上傷員都是自生自滅,完全憑運氣。這一戰李斌創造了新戰法;火槍騎兵隊的遊擊戰,雖然不能決定戰場的勝負,但牽製了對方一部分兵力,減少了部隊的傷亡,給勝利創造了條件。
以前戰爭中,火槍就是擺看的,基本上不用,因為一是質量太差無法保障,士兵們都怕炸膛寧用刀不願用槍。二是嫌是累贅,放一槍裝彈藥、鐵砂要半天,碰上騎兵連燒火棍都不如,跑起來拿著它太重。這也是曆史上第一次成功使用火槍戰勝敵人的戰例,開創了熱兵器時代的到來。
第二天李如鬆命令麻貴領兵2萬追擊蒙古人,親率大軍5萬人馬進發寧夏城。
寧夏位於“絲綢之路”上,曆史上曾是東西部交通貿易的重要通道,有著“古老悠久”的黃河文明。部隊來到平羅縣平羅沙湖休息,但見萬畝水域,千畝沙丘,千畝蘆葦,士兵們卷起褲腳下水紮魚,驚起一群群鳥。李斌想我們不是拿著鳥銃嗎?拿起一個士兵的槍衝天空的鳥放了一槍。
一些士兵哧哧笑:“千戶大人,天上的東西能打著嗎?”話音未落幾隻小鳥撲通、撲通掉下來。士兵們學李斌打鳥一下子一大堆鳥。
“行了、行了別打了,彈藥打完了還怎麼平叛?”中午他們吃了餐鳥宴。天空中有幾隻天鵝圍著水域轉,看到他們不敢下來 。李斌對紅紅說:“我能讓天鵝下來你信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