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推進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生活質量(2 / 2)

2.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從我國農業的發展曆史我們可以看到,農業現代化必須要求農業實現產業化發展,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方法就是要實現產業化經營,根據產業化的標準來對我國的農業發展方式進行改革,從而實現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的轉變。我們應該以國家加大對農業發展的重視為契機,貫徹落實關於農村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緊緊圍繞農業生產力的提升,努力推動我國農業向規模化、產業化的方向發展。

農業產業化的本質其實可以用三句話來概括:“資本帶龍頭,龍頭連產業,產業促發展”。農業的產業化發展其實應該是建立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上的,不斷的改革和創新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將一些分散的農戶聯係在一起,從而通過規模化的生產來達到勞動生產率提升的效果,增強農業產品的質量水平,從而增強農產品商品率。運用資本累積和聚集,讓和農業有直接聯係的龍頭企業帶動千萬農戶,在農產品生產經營中實現與農業市場的對接,從而有效地解決了農產品一直以來產供銷無法連接的問題,也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益。

3.加快勞動力轉移

促進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是現階段保證農戶收入持續提升的關鍵途徑之一。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了某一地區勞動力轉移的速度。如果某一區域經濟發展速度較快,那麼該區域的就業空間也必然較大,為農民提供的崗位也相對較多,因此勞動力轉移的速度自然也就越快。從本質上而言,首先我們應該積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確保我國經濟能夠持續穩定發展,進一步提升城市化進程的速度,才能夠促進農村勞動力的快速轉移;其次應該鼓勵農民自我創業,就業屬於民生之本,而創業屬於就業之源。我們應該學習浙江省農民的經驗,以百萬農民創業帶動千萬農民就業,讓農民能夠得到長期性的經濟利益;再次是要大力推動農村教育的改革以及做好農民的就業培訓工作,農民的勞動力素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農村經濟是否能夠持續穩定增長,也直接影響著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速度。從長遠的方麵而言,推動農村教育改革發展,應該將農村中的青少年作為重點目標。

4.繼續在減負上尋找新途徑

作為農村經濟發展的主體,農民是否具有生產積極性在很大程度上會對農村經濟的穩定發展產生影響。我們知道,如果農民的負擔過重,那麼他們很可能會消極的生產,因此我們必須要從各地的實際出發,堅持農業減負的政策。進一步的細化農村費改稅工作,用規範化的規章製度來遏製亂收費的行為,為農民的積極生產營造一個好的環境。

參考文獻:

[1]嶽文海.新農村新希望[J].農村.農業.農民(a版),2006(01).

[2]劉炳雲.淺談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J].商業文化(下半月),2011(01).

[3]吳.把握農民收入倍增的科學途徑[J].江蘇農村經濟,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