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東西兩漢(一)(2 / 2)

“不過想要遷都,卻要一個契機……”

………………………………………………………………

晨曦將之,踏著腳步,一眾排列整齊的大漢官吏又踏上了心驚膽戰的朝會,每每到達此刻,他們是多麼懷戀靈帝時期,劉宏的懶惰。要是如今也能一兩個月方上朝一次,那是多麼幸福。

“子琰兄……聽說現在洛陽市井有一童謠,傳唱很是廣泛,可成知曉??”朝列緩緩而行,領頭之中,弘農世家,前朝名臣楊賜之子,如今的大漢司徒楊彪小聲說道。

“西頭一個漢,東頭一個漢。鹿走入長安,方可無斯難……雖然隻是童謠,然琬還是聽過,文先有何見解?”聽及楊彪搭話,如今的太尉江東名士黃琬,頜首接話道。

“歌謠言簡意賅,西頭一個漢,自然指的是高祖建都長安,東頭一個漢,應該就是光武皇帝建都洛陽。下麵兩句,你我該清楚指的何……”大家都是一根繩上的螞蚱,楊彪沒有隱藏,言出自己顧慮。

“是啊!如今關東聯軍如燎原之勢,擁兵數十萬進逼洛陽,不可一世的董卓該是感受到了壓力,著童謠可不是平白無故而來,今日又突然傳令早朝,看來董卓是有動作了。”如同楊彪的分析,黃琬回道。

“如今天子蒙難,義士蜂擁而來除賊,此乃天大好事,也是救黎民於水火之時,要是今日有亂政之事,子琰兄,你我為三公,當盡力說服才是……”見黃琬明白自己的意思,楊彪提議道。

“文先放心,如若董卓敢行大逆不道之事,琬定不會任其胡作的。”對於楊彪的提議,黃琬同意道。

南宮主殿崇德殿,隨著晨光引領,百官依次入位。身披龍袍、頭戴冕旒的劉協,隨後慢慢從殿後步出,座於高高的皇位之上。或許是每日生活於董卓恐怖之下戰戰兢兢,又或許感傷兄長被殺,方九歲的天子憔悴的很,就算坐在龍椅之上,也是木木愣愣。

文武早到,天子以座,早朝卻遲遲未開,直到一聲豪邁之氣到達,眾人方才打起精神:“哈哈哈……今天天氣不錯,諸位同僚可好。”

入朝不趨,跨劍上殿,普天之下唯有一人,可百官,哪怕天子也不敢言語,紛紛起身相迎:“見過董相國……”

“臣董卓,見過陛下!”對於百官相迎之事,董卓早習以為常,根本沒有理會,隻對著天子劉協招呼一聲,也不見行禮。

見著董卓大逆不道之舉,劉協心中切齒,麵上卻不敢表達,甚至帶著謹慎扶手中言:“董公無需多禮,賜坐……”

“謝陛下……”對於天子的表現,董卓很滿意,輕輕點頭隨後入座。

董卓入座,身後一直行禮中的百官方敢起身入位。文武分座,隨即天子身側之宦官步出,朗聲道:“天子諭,有事起奏、無事退朝……”,話畢,朝會正式開始。

朝會,既然舉行自然是要議國家大事,可宦官傳詔,殿中百官卻隻相互觀望,無人敢言。當然著也是常態,自董卓當政以來,凡有其在場,皆無人敢狂言。

等待半天,見無人響應,董卓當即冷笑一聲,起身道:“啟奏陛下,臣有奏……”

“董公請講……”早有預料董卓有事,劉協回望怯怯道。

“陛下,近來關東不斷有叛逆之徒,行不軌之事,犯上作亂,臣啟奏,詔賢臣回京,商議討伐之事。”早有準備,董卓側身看著百官道,他是很想看看,這些平日裏畏首畏尾的官吏,有多少期盼著袁紹入京。

“董公想詔何人?”一聽賢臣之名,劉協心中浮起一人,不過卻又不太敢言,隻好期盼道。

“左將軍皇甫嵩,能征善戰,可入朝領兵。京兆尹蓋勳,善治一方,可回京述職。”調虎離山之策,雖好,卻怕二人不從,董卓依李儒之建言語道。

“皇甫嵩、蓋勳??父皇當政時,二位卿家確是賢臣,那依董公之言,詔回京中聽用。不過……董公,我大漢,能臣賢士不少,可是還有他人詔回?”皇甫嵩、蓋勳賢臣之名,劉協自然知道,此刻董卓提議,他自然不敢,也不可能拒絕,當即同意道,隻是隨後又不甘,小心翼翼的問道。

“陛下所指何人??”讓劉協同意詔回皇甫嵩、蓋勳,沒有什麼難度,董卓早有預料,隻是好奇,會有意外發生,當即笑道。

“董公覺得易陽侯薑伯孝可好??”見著董卓眼神不善,劉協很是害怕,可卻又怕錯過了此機會,再沒有借口,試探著說道。

一聽劉協之言,董卓笑了,笑的很恐怖,他明白了,為何自己要求封薑麒並州牧又加食邑的時候,劉協那麼高興,原來心中還藏著一個賢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