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雖然鬧了,可卻改變不了任何結果,甚至可以說,今天召集百官,更多的不過是董卓要知會大家一聲,他將要幹什麼。
就好比,隨後他就言出了廢帝、立新君之日。
九月、甲戌,又一個寫入曆史之日,這一天,在位不到五個月的天子、劉辯,在太傅袁隗的攙扶下離開皇位,解除玉璽印綬,轉交給胞弟劉協。可憐之劉辯,也因在位時間太短,沒有封號,史稱‘少帝’。
隨後也是袁隗,扶劉協正式登基,是為大漢遷都洛陽之第十三個皇帝。
當袁隗扶少帝,現之‘弘農王’下殿,向坐在北麵的新皇帝稱臣。見兒子此狀,何太後哽咽流涕,群臣心中悲痛,但麵對董卓,卻又都敢怒不敢言。
新帝登基,更改年號昭寧為永漢。這也是今年即光熹、昭寧後的第三個年號。永漢一稱,似有天下還是劉家之意,然顯然至此,大漢已經名存實亡。
就如如今,在洛陽很是流行的一句童謠一般,‘侯非侯,王非王,千乘萬騎上北芒。’
新君登基,一切順利,可這就完了嗎?非也,對於潛在的隱患,董卓看不到,他的心腹李儒卻清楚的很。
當即麵對百官,已經從劉弘手中搶過司空之位的董卓,緊接著,讓尚書丁宮宣讀策文,並彈劾何太後,害死董太皇太後的罪責,將其罷免,遷入永安宮。
何太後失勢,風光一時的何氏一族,徹底敗落。
緊接著,原不可一世的何太後,迎來了最悲慘的命運。著或許就是報應吧,早先她為決禍患,鴆殺自己婆婆。如今她也徹徹底底感受到了,一報還一報。
新帝登基三日後,丙子日,何太後被逼飲下毒酒,毒發身亡。
何太後一死,董卓再無顧及,為展示權威,更是斬草除根,包括何進之母舞陽君在內,隨後也被毒殺,就連已故之何苗都未能幸免,屍體被挖出,拋屍荒野。
倒是何進之小妹、十常侍張讓侄媳何氏,以及何進兒子何鹹,幸免於難,卻又不知所蹤。直到半年之後,有人在並州看到過他們的身影。
著當朝太後死了,無論是因何,喪禮是該舉辦的,可董卓卻不允,隻是讓天子到奉常亭表示哀悼,公卿大臣隻讓穿白衣上朝三天而已。
還不止此,當隨後何太後陪葬先帝之文陵時,連先帝劉宏都沒有逃脫董卓之毒手,陵墓之中,所有陪葬之物,被洗劫一空。
挾天子以令諸侯局勢以成,一個掌營建、水利的司空,自然不能滿足董卓的野心。
隨後朝堂遙封遠在幽州的幽州牧、兼太尉劉虞為大司馬,董卓自司空改任太尉,兼領前將軍,加節,賜斧鉞、虎賁,更鄉侯為縣侯、封地郿縣,號郿侯。
董卓大權得握,朝中爭鬥平息,順之自然是論功行賞,其之依靠呂布,得償所願進為中郎將,封都亭侯。說服呂布有功之李肅進為虎賁中郎將,心腹李儒自然也沒有少,得了個郎中令、九卿之一、掌管宮廷侍衛。
手下分封完了,或許是良心發現,也或許是為了長遠,大展淫威之後,董卓開始收買人心。
月末,董卓聯合新任司徒黃琬、司空楊彪,以三公之名,一同攜帶鈇锧上書,為建寧元年政變時,被宦官誣陷為叛賊的陳蕃、竇武。以及次年,在“第二次黨錮”中,被捕遇害的眾多黨人平反。
傀儡之劉協自然準奏,恢複陳蕃等人的爵位,並提拔他們的子孫為官。
死人的麵子做了,著活著的自然不能少,首先董卓開始收編何進之舊部,侍中周毖、城門校尉伍瓊、議郎何顒、曹操、鄭泰、河南尹王允赫然在列。
著提拔舊臣可穩定朝局,然名聲太臭卻不是一朝一夕能解決,隨後由李儒建議,董卓也走上了當初大老粗何進的老套路,親近士人、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