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烽火神州(2 / 3)

亂了!又亂了!!大漢四處皆烽火。著剛進入中平五年。當初席卷全國的黃巾烽火又起,餘部紛紛起事,聲勢複盛。

二月,郭太等於西河白波穀起事,隨後不及薑家軍。轉戰攻略太原、河東郡等地。

隨之汝南郡葛陂黃巾軍,攻沒郡縣。青州、徐州死灰複燃,攻略郡縣。巴郡黃巾軍起,巴郡板楯蠻乘勢再起,攻打郡縣,抄略城邑。

而其中葛陂黃巾聲勢最大。

麵對四處亂起,已然無暇顧及之朝廷,於三月,太常劉焉以天下兵寇不息,上書劉宏,建議改刺史為州牧,以重其職。

刺史本為監察官。東漢以來,漸向地方行政官轉化,擁有一州軍政大機。

如今此時亂起,為鎮壓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劉宏遂從劉焉之議,改刺史為州牧,並選派列卿、尚書出任州牧。

然此無奈之舉,卻讓州牧成於諸郡之上行政長官,握有一州行政大權,職位甚重。從此州牧各據一方,形同割據政權。最終導致諸侯割據分爭的局麵。

當然麵對四處烽煙,朝廷也不是不想征討,劉宏更是有收回軍權之意。

隨於八月,劉宏在西園成立統帥部,組織起一支新軍。

新軍統帥共設八校尉:上軍校尉宦官蹇碩、中軍校尉袁紹、下軍校尉鮑鴻、典軍校尉曹操、助軍左校尉趙融、助軍右校尉馮芳、左校尉夏牟、右校尉淳於瓊。

而著上軍校尉蹇碩,即為全軍最高統帥。哪怕何進也要聽從蹇碩指揮。

新軍八校建立,蹇碩掌軍削弱何進之權,隨後劉宏又以生母董太後,之侄董重為驃騎將軍,大有與何進抗衡之勢。

隨後十一月,下軍校尉鮑鴻,進討聲勢最大的葛陂黃巾。雙方大戰於葛陂。上軍別部司馬趙瑾率軍進討巴郡,隨即將板楯蠻平定。

烽火遍地,民不聊生。朝中大臣除去四處滅火,亦有激奮,對皇帝不滿者。冀州刺史王芬,八廚之一,當年廢除黨禁後啟用之士。

接皇甫嵩之冀州刺史位後,前往冀州治理黃巾軍根源。王芬到任後,收納流民,安撫叛亂,治軍理政。在州四年,民生富饒。

如此忠正之人,又是一方大員。眼見天下如此,朝綱彌漫,自然忍無可忍。即與南陽人許攸、沛國人周旌等人相互交結謀劃,連接冀州當地豪傑,謀廢劉宏,立合肥侯為帝。

諸人乘著劉宏北巡之際,上書言黑山賊攻劫郡縣,求得起兵。然天不遂人願,劉宏北巡之計,突止,下敕命令讓王芬罷兵,不久又征召入京。王芬非常恐懼,於是自殺身亡。

、、、、、、、、、、、、、、

時光荏苒、白衣蒼狗。

當第一場春雨灑落大地之時,大地開始複蘇。似乎預示著中平六年,比之往年將不再有流離,不再有戰亂。

迎著五年十一月,騎都尉公孫瓚與漁陽亂匪張純等戰於石門,大破。張純等丟妻棄子,逾塞而逃,退至柳城。後張被其部下王政所殺。張純之亂平定。

剛二月,左將軍皇甫嵩,乘著王國的部隊疲憊不堪,解圍撤退。下令進軍追擊,大獲全勝,斬殺一萬多人。隨後王國之統領被廢,西涼暫平。

不過比之朝廷歡慶勝利,京城的百姓卻興致斐然,年年四處都是戰報,聽都聽煩了。比之哪裏打仗了,大家更關心今天的米價還會不會上漲。

近年當黃巾亂民再興,便意味著流民不斷,流民四處流蕩,春無所種、秋無收獲。糧價自然上漲,比之中平初年以奇高的糧價,這才數年,又翻幾倍不止。

柴米油鹽,居家之本。如今以成了活命之本,見那虎牢關外不能入京的流民,每天有多少屍體被收屍隊抬去扔掉,便知道如今的天下如何了。

當然,著相對而言是指百姓而已,朱門酒肉任然是臭的。就如同靠近邙山的一個小山坳裏,還未靠近晌午,空氣中以飄出飯菜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