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搶”,讓文明很受傷
特別關注
作者:楊日紅
2013年11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一輛大貨車在轉彎時發生側翻,車上35噸桔子傾瀉而出,散落的桔子遭到民眾哄搶。
2013年12月3日淩晨,在寶天高速中華石鼓園路段,一貨車發生事故,車上活雞遭哄搶。
2014年大年初一。年初一清晨趕早領取“蒸蒸日上祝福饅頭”,本來是一件博彩頭的令人高興的事兒,但是在吉林省長春市,寓意吉祥的祝福饅頭卻遭到了一些市民哄搶。
2014年1月6日,醴潭高速雲龍示範區,一輛載有30多噸核桃的大貨車因爆胎自燃,附近數十名村民闖進高速公路哄搶散落的核桃……
搶紅燈、搶座位、搶車道、搶房號、搶票,似乎都是“中國式”……
這些我們必須深入思考和反思。
哄搶風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前天搶菊花,今天搶桔子,不知明天又要搶什麼!是真的缺少這些東西嗎?當然不是。那為什麼要搶呢?一是源於占便宜的心態,二是湊熱鬧的本能,有好處為什麼不去撈點兒?這是國人的常見心態,即便我們早已衣食無憂。也許是生活太無聊,想給平淡的生活添些情趣吧,於是或哄搶或起哄,以此來滿足貪婪或畸形的心理。搶來搶去,把文明搶得七零八落,隻剩下滿地瘡痍和歎息。
哄搶鬧劇一再上演,反映國民素質有待提高。中國人有個陋習,那就是喜歡看熱鬧,看熱鬧不嫌事兒大,看著看著就加入了湊熱鬧的隊伍,哄搶、哄抬,一哄而上,各種不光彩的事情一再發生,不但給文明中國臉上抹黑,還帶來了不良的社會影響。台灣作家柏楊先生在《醜陋的中國人》一書中批判中國人有劣根性,柏先生以憤怒的口吻痛斥中國人“恨鐵不成鋼”,喜歡“窩裏鬥”“不團隊”,並認為中國人的“髒、亂、差”非一般國家的民眾可比。雖然筆者並不完全讚同柏楊先生的觀點,但也認為,國人的素質與文明國家比還有一定的距離。
“中國式”似乎是諷刺,是自嘲和揶揄,但不管怎麼說,大凡與“中國式”沾邊的事情都不太光彩。“中國式”過馬路,“中國式”廣場舞大媽,“中國式”跨欄……國人創造了數不盡的中國式,也把中國式陋習“發揚”到極致。我們一直在指責“中國式哄搶”一類的鄙陋行為,但這種事情仍然頻頻發生,我們的文明意識為何始終不能覺醒?沉睡了千年是不是還要繼續?我們不能任由文明的碎片散落,修複文明的創傷需要真正的文明自律和自覺。
根治“中國式哄搶”的頑疾,要靠完善的社會管理體係。“中國式”不會自然消失,若任其發展,隻能愈演愈烈。幾千年的社會實踐證明,文明自醒有時候不過是天方夜譚罷了,既然不能自我療傷,那就在管理上下功夫吧。“中國式”給社會管理出難題,但同時也在催生破解這一難題的辦法,事物在矛盾中發展,正是這個道理。
哄搶其實不是中國人的專利,卻被冠以“中國式”,聽來總覺不舒服。一個國家,長幼有序、母慈子孝、交通井然、城市包容,這都是文明的象征。總有一天,我們中國人也會被貼上“文明”的標簽,在外人眼中,中國不再是“中國式”的中國。待到那時,文明之邦盡顯大國風範,中國人腰杆筆直。
“中國式哄搶”現象屢見不鮮,作為審醜疲勞的旁觀者,每每看到這樣的鏡頭,胸中總是陡然被壓上難以卸掉的塊壘:對於“中國式哄搶”現象,到底真是因為法不責眾、無可奈何,還是因為熟視無睹、不願作為呢?最近,蘭州當地警察為製止哄搶不得不掏槍威懾之舉表明,執法者並非無法可依,哄搶者也並非真有什麼豹子膽,公眾對警察這樣挺直腰杆執法也充滿期待。
給“哄搶”現象打上“中國”二字的烙印,其實有失偏頗。世界諸國類似哄搶現象也不鮮見,但也不乏一些國家國民在同類現象麵前表現出足夠的文明。就是在國內,也不是所有地方均出現這樣的哄搶現象,媒體就曾報道一些地方有人鈔票散落,路人主動幫助撿拾的感人場麵。當然,這樣的感人場麵大都是基於個人的道德自覺。相比之下,那些“哄搶”事件的參與者,要麼根本得不到法律的懲處,要麼因為法不責眾等原因不會被處理,如此自然無法形成有效震懾。
可以肯定的是,沒有誰骨子裏就有哄搶基因,哄搶者的膽子本就是在法律的一次次無視乃至無所作為中逐漸大起來的。數年前,哄搶的還隻是一些車禍中的水果、雞蛋、食油等,近些年來竟發展到連家電、豬牛等都可能遭到哄搶的地步。過去哄搶還隻是“順手牽羊”,現在哄搶常是全村老少齊上陣,甚至還有人開著車去搶,盡管事故現場還站著那些剛遭大難、需要安慰的貨主。而在多次“哄搶”事件中,執法者往往礙於群眾人數過多,隻得袖手旁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