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到來的數字出版可能
自數字閱讀興起以來,以電信運營商(SP業務)、電子商務平台和內容商為主的三股勢力的競爭與發展已經初步形成了中文數字出版產業的市場格局。方正阿帕比、知網等傳統專業數字閱讀平台和大眾閱讀類數字出版平台即將告別交叉混戰,市場競爭將進入專業細分的階段。曾有試圖模仿亞馬遜kindle通過閱讀器一統天下的廠商建設的平台正隨著硬件市場的低迷而暫落低穀。通過應用程序商店下載電子書的市場停滯不前,圖書與遊戲及其它應用並列銷售時的被選擇性非常低……
數字閱讀經過第一輪內容和客戶資源跑馬圈地的野蠻生長也逐步進入了商業模式和消費倦怠瓶頸期。與此同時,閱讀本身也在媒介與科技發展的同時被不斷重新定義。
【閱讀層次激烈分化,但閱讀不死】
閱讀在我的理解範圍內可分為:資訊閱讀--淺度閱讀、主題性閱讀--中度閱讀,體係性閱--深度閱讀。
這三種閱讀形態,在紙媒時代分別對應著報、刊、圖書,隨著新媒體時代的來臨,淺閱讀和中度閱讀對應的報刊基本名存實亡,報刊作為信息載體基本上已經被微博、微信等社會化媒體所替代。當新媒體暗自得意之時,我們又發現讀者訂閱的社會化媒體賬號也常常不能打開閱讀,即使是新媒體,它們也在碎片化和社會化推薦的進程中奄奄一息,其原因還是因為海量的信息湧向了所有的用戶,而用戶最早好像是可以自主選擇訂閱什麼,但是實際上訂閱量不斷攀升的時候,閱讀幾乎是停滯的。
信息過載,對於當今的讀者來說是一個最大的問題,也就是說用戶獲得信息的時間成本過高,而大部分用戶的時間已經被碎片化和社會化推薦的中淺度閱讀所占據,深度閱讀最大的困境則是,如何從社會化閱讀中,搶回屬於自己的時間。以圖書為代表的深度閱讀已經陷入了買而不讀的現狀。
讀者電商打折時紛紛下單購買,但是所購之書大部分也隻是簡單翻閱便束之高閣。這一切的跡象都似乎暗示著,紙媒出版死路難逃,但閱讀本身並不會死。那麼,從業者又能在這一輪閱讀變革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機會呢?
【閱讀產品的可能性】
出版和數字出版的核心定義是閱讀產品,無論是淺度、中度、深度閱讀最終呈現給用戶的是閱讀產品。中國讀者已經進入快速擁抱淺度和中度數字閱讀的時代,大部分讀者的閱讀量暴增,獲得資訊的速度也不斷加快,閱讀場景也在不斷發生變化,究竟閱讀未來會怎麼樣呢?我做了一些預測,供大家參考。
首先,紙轉電還將是數字閱讀的重要可實現路徑之一。這一數字閱讀形態在數據庫、手持終端、SP業務中所占據的份額仍然比較重要。這也是目前各個數字閱讀運營商都在和數字閱讀版權擁有者達成各類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的原因。
其次,E-ONLY(僅有數字出版形式)將是未來中度閱讀的主流。它在社會化媒體、客戶端、閱讀垂直社區、門戶、手持終端、SP業務中未來的增長空間是最大的,也就意味著誰掌握更多的有價值內容,誰就會在新一輪數字閱讀大潮中,贏得先機,如果僅限於脫離用戶、脫離社群的單純版權獲取和售賣,這一領域的突破可能性還是非常低。
最後,應用化和體驗交互化閱讀將模糊遊戲和閱讀的界限,這部分閱讀將以App、輕應用、閱讀垂直社區、MOOC為基礎,它是數字閱讀的跨界型的產品,這為數字閱讀提供了無限的想象空間。無論是網絡原創還是傳統出版的數字閱讀在未來甚至是當下絕非應該是文字、圖片信息的數字化。數字化閱讀應該是是閱讀體驗的多元化和豐富性都應當全麵區別於傳統紙媒閱讀和初期的移動閱讀器閱讀。
新概念的閱讀體驗不是生造的需求,在新媒體時代,數字閱讀本身本該是多媒體化、綜合型具備交互和分享性。某種程度上,未來的閱讀是應用化的閱讀,閱讀產品是需要和遊戲競爭的產品形態。例如很多基於Ios和Android係統開發的童書閱讀應用產品,很大程度上刷新的傳統閱讀和普通意義上的數字圖文閱讀,終端下載量令人興奮。
閱讀形態的變革,也將為新的商業模式提供極大的發展空間。在應用化閱讀的發展過程中應該是跨界產業、媒介更迭博弈的競合過程,閱讀服務商如何利用自身資源組合、篩選、優化以及包裝推廣的核心競爭力打好這場硬仗是贏得未來的關鍵點。互聯網公司、出版公司、傳統的內容提供者需要重新在一起做一個產品出來,在用戶需要的場景裏出現,爭取到用戶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