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天師道叛亂(2 / 2)

鹹安二年(372年)十月,也就是新皇帝即位後的三個月,京城建康突發一件怪事,區區三百名天師道教徒聚眾造反,詐稱是一年前被廢的司馬奕回宮,竟然攻進了守衛森嚴的皇宮殿廷,還奪取武器庫中的盔甲兵杖,最後出手鎮壓的是桓溫派駐宮城的親信部隊、由遊擊將軍毛安之率領的機動部隊。

這件事雖說風浪不大,但是反映出了兩個問題:第一,這件事表麵是天師道幹預皇權,實質是低層士族對高層士族的反抗。

天師道對晉室有很大影響力,簡文帝自己字道萬,後來生的兒子又分別叫道生、道子。本來,六朝人最重視家諱,父親或祖宗的名字,兒子絕對要避諱,但是大家看六朝人物中,父子叫“之”,比如王羲之、王獻之的大有人在,叫“道”的也大有人在。陳寅恪先生說,這個原因可能要歸於宗教信仰。

天師道叛眾,主要是社會的中下階層。天師道領袖多半是北方望族,通常與朝中高官有千絲萬縷的關係,所以容易得到同情和利用。天師道參與者也不隻是一般平民,一部分是中原流民,還有一大部分是來源於富庶的三吳地區。晉室南渡,有策反傳統的北方天師道勢力也播遷到江東,並與江東土著道眾結合。北方道眾的很多人嚐過權力滋味。但是過江之後,他們之中很多人地位、財富都不如從前,甚至淪為流民,新舊地位懸殊,這讓他們比單純流民更有可能發動政變。無巧不成書,這次叛亂之前,三吳地區還發生一場大旱災,前一年人民顆粒無收,雖然這是天災,但政府稅負不輕,民不聊生,江東道眾更加覺得生活無望,南北方道眾一合流,政變危機時刻存在。

對握有軍權的士族來說,隻要天師道問題一天不解決,他們的權力就可以一天不放手,所以天師道問題終東晉一世都沒法解決。對於士族來說,無論是鎮壓天師道,還是親自率領天師道眾叛亂,都隻是生存遊戲而已。

天師道剛好利用這些因素,不斷起來反抗。

第二,這次事件的實質是反對桓溫。

首先,這次叛亂能夠殺進內廷,直接跑到兵器庫去拿兵器,肯定有內奸策應。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在中國曆史上,除了類似李自成這樣以絕對優勢兵力能攻入後宮的,在和平時期,沒有高官默許和支持,以區區幾百教眾之力,根本沒有辦法在宮禁如入無人之地,如果沒有內應,更不能知道內廷的兵器庫方位。其次,這次叛亂人員是以廢帝司馬奕回宮為幌子,司馬奕是誰廢的?是桓溫。所以政變實質是反桓溫。再次,皇城那麼多衛隊,竟然隻有桓溫的人才出手鎮壓叛亂,可見傳統勢力大有市場。

不過,政變發動者的幕後支持者身份和目的很可疑。

可能是桓溫自導自演的把戲,目的是提醒士族們,京城不能沒有桓溫。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1912年南北議和,孫中山同意讓袁世凱當國家元首,但是為了限製袁的權力,要求他離開老巢北京,到南京任職,為了促其南下,南京方麵還派出迎接團隊,結果南方代表一到北京,人家袁世凱陣營就自導自演了一出衝撞代表團的鬧劇。鬧劇過後,袁世凱就以北方離不開他為理由,賴在北京。

但這個可能性很小:一是京城不是桓溫勢力範圍,如果是桓溫所為,叛亂徒眾縱橫京城時,必定有其他力量阻止;二是這種行為不符合桓溫性格,桓溫為人謹慎,京城畢竟不是他能絕對掌控的地方,如果行動不慎,很容易引火燒身,得不償失。當年袁世凱陣營之所以自導自演那場鬧劇,很大原因是他們能掌控北京局勢。

所以,這場叛亂的幕後推手極有可能是反桓勢力,他們當然不是指望叛亂真的能成功:叛亂者隻有三百人,不是職業軍隊,也沒有後援,古今中外以這麼少人造反能成功的屈指可數,簡直是以卵擊石,下場可見。

但是不論真相如何,這次叛亂,給了桓溫陳兵首都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