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安二年(372年)六月,剛被桓溫扶上馬的傀儡皇帝司馬昱要死了。
司馬昱是上一年剛立的,繼位後,他一切聽命於桓溫,形同傀儡。桓溫對好習武事的太宰、武陵王司馬晞一向反感,又有所猜忌。於是誣陷司馬晞及其子司馬綜等謀反,收付廷尉問罪。司馬昱對著這些人淚流滿麵,但又不敢有異言。桓溫上表請誅武陵王,言辭強硬,立逼照準。司馬昱忍無可忍,手詔桓溫“晉可延續,請奉前詔(不殺);如天命已改,退位讓賢”。桓溫見狀,隻好不再堅持誅殺,隻是將司馬晞廢為庶人,全家流徙到新安郡。
鹹安二年(372)七月,司馬昱病危,宣布立子昌明為太子,並在一天一夜之內,連發四道詔書,請以大司馬鎮姑孰(今安徽省當塗縣)的桓溫入京輔政。桓溫不理睬,司馬昱隻好寫下遺詔,授權桓溫可以依據周公輔助成王的故例攝政;如果太子不值得輔助,可以取而代之,自行稱帝。郎中王坦之接到這詔書,極力勸諫,並當著司馬昱的麵將詔書撕成碎片。司馬昱自我寬慰地說:“天下本是取來之物,卿何必如此著急呢?”王坦之反駁說:“天下是宣帝、元帝的天下,陛下怎能私自授予他人!”司馬昱沉吟良久,無話可答,命令王坦之重新起草遺詔,改成:“家國大事都要一一稟告大司馬(桓溫),太子要象劉禪對待諸葛亮一樣,敬重桓溫。”
第二天(己末日),司馬昱死於建康宮中。司馬昱死後的廟號為太宗,諡號為簡文帝。
司馬昱這一死不打緊,馬上產生了一係列重大法統問題:傳位給誰?司馬昱的皇位是桓溫給的,當初桓溫費了許多勁,又廢司馬奕,又扶司馬昱,目的很明顯,就是要司馬昱作過渡皇帝。現在司馬昱要死了,皇位要不要讓出來?
茲事體大。圍繞這個問題,擁桓和反桓兩派立場鮮明,謝安是反桓的領袖人物。
早在桓溫第三次北伐前(約366年),謝安已完成基層鍛煉經曆,調到中央擔任皇帝的高級幕僚——侍中。
昔日賓主,今天對手。兩人相見,富有戲劇性。
謝安看見桓溫,在很遠的地方就開始行叩拜禮。桓溫吃驚地說:“安石,大家隻是同僚,何必行這麼大禮呀。”
謝安說:“沒有皇帝叩拜於前,臣下拱手還禮於後的。”意思是皇帝都拜你,我哪敢怠慢你。話說得軟中帶硬,桓溫心知肚明。
到司馬昱臨死,桓溫已控製首都周圍的豫州、徐州地區,朝廷勢力平衡已完全被打破。桓溫的司令部直接設在跟建康近在咫尺的姑孰(安徽當塗),足以震懾中央。政令全出於桓溫,皇權低弱到極致。
此時,朝中已經沒有任何單獨勢力可以跟桓溫抗衡,要對付桓溫,隻有幾個政治強族聯手,或許還有機會。而這正是謝安幾十年來,苦心經營所在。
朝中的政治強族主要是司馬氏以及謝家、琅玡王氏、太原王家。
琅玡王氏、太原王家是朝中最有實力的兩個家族。琅玡王氏的龍頭是尚書仆射(國務院副總理)王彪之,在中央分管外廷。太原王氏掌門人是王坦之。王坦之和謝安一樣,都是侍中,管內廷,朝廷本來有四個侍中,但是被桓溫減了兩個,所以王與謝基本上控製了內廷。
王謝兩家很多子女互相通婚,結成牢固的聯盟。
箭在弦上的桓溫和高居權力中心的王、謝等人,麵對即將駕崩的皇帝,終於展開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