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作者:駱瀚
提到雜交水稻,中國人會自然而然地想到“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而袁隆平院士和許智宏院士在對鄧興旺發明的“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技術”感到驚喜的同時,更多的是對新一代以高新技術園區的政策、資本、技術平台為基礎,有望破解中國種業成長難題的人才的出現,感到快慰。
中國種業難題
本來已經在世界植物學界基礎研究領域頗有建樹,40歲就可以在美國耶魯大學終身冠名教授的光環下,安享各種榮譽的鄧興旺,身上一直有種緊迫感。他原以為那隻是自己從湘西大山走出去的衝動,或者是在北大不斷超越原有知識極限的充實感,甚至是在美國得到青年總統獎和生物學界最高獎時的激昂,但最終他發現,都不是。父母1998年到美國探親時的簡單問題:你究竟在做些什麼?讓鄧興旺猛地回想起自己求學的初衷——是那些因幾分之差終生在大山深處勞作的同鄉,那些為提高單產不得不用肥用命,眼見兒女遠離、山川被汙染束手無策的父老鄉親們,在內心深處支持著他一直勇往直前。“原以為可以‘功成名就’的學術修養,究竟能為生養自己的父老鄉親、為培養自己的祖國做些什麼實實在在的事?”帶著這樣的疑問鄧興旺從2000年開始往返於中美之間,尋找答案。
而2000年前後,也是中國種業大發展、大困惑、大變革的年代,1999年6月,以袁隆平的科研團隊為班底成立了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並於2000年在國內A股上市,而素有緊湊型玉米之父的李登海也在2000年成立了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最終在2005年國內A股上市,中國的種業開始改變了研究院所——國家推廣的計劃經濟形態,逐步與市場接軌。種業發展的結果,是我國用世界9%的耕地解決了世界21%人口的吃飯問題,對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貢獻。我國糧食生產連續跨越3億、4億、5億噸台階,糧食、棉花、油料、蔬菜、水果、肉類、禽蛋和水產品等主要農產品的產量,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經過了30多年的發展,我國現有8700多家種子企業,種子零售商超過10萬家。但是,前20強種子企業銷售額的總和僅相當於美國孟山都公司銷售額的22%。種子研發力量分散、規模有限,導致重複研究,資源浪費。而且在8700多家種子企業中,育繁推銷一體化企業僅有95家,大部分企業沒有自主研發能力,88%的品種出自科研單位。中國種業潛在市場規模將達到900億元左右,外企就在家門口徘徊,現有技術對土地和水資源的利用已經到了極限,對農村環境的破壞也無可奈何,無論是從糧食安全的角度還是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中國高科技、大規模種業時代的到來,都呼之欲出。
鄧興旺的“中關村方案”
鄧興旺回到國內後,中關村為他提供了多樣的發展可能。
首先是北京大學在2000年聘請他為長江特聘講座教授。能夠回到自己科學夢想的起點,鄧興旺不但把自己1998年組織起來的“北京大學植物分子生物學與發育遺傳學暑期免費講習班”從最初的40人聽課發展到2006年的800人大課的國內接觸前沿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而且他在北大和耶魯之間積極溝通,於2001年促成了耶魯在本土之外的第一個合作中心“北大-耶魯植物分子遺傳及農業生物技術聯合研究中心”的成立,使北大在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與人才培養一步就踏了國際快車道。
北大對鄧興旺的回歸也格外看中,2000年9月,在國家科技部、北京市科委、北京大學的共同倡導和支持下,由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等單位共同組建了北京未名凱拓農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暨國家作物分子設計中心,特意把國際專家谘詢委員會主任的位置留給了鄧興旺,並任用他為首席科學家。國家分子作物設計中心,成了鄧興旺招賢納士,真正實現自己服務於農民理想的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