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引領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過程就是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過程。馬克思主義信仰作為一種科學的信仰,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認識論工具。馬克思主義理論科學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內在就蘊含著強大的信仰抉擇力量。信仰是複雜的精神現象和社會現象。每個人都有信仰的需要。信仰是人生的根本需要,它是紮根於人性中很根本的東西,並貫穿於人生的全部過程。人生需要各種不同層次信仰,不同的信仰也能滿足人們不同的需要。因此,現在大學生中出現的信仰模糊和多元化現象,既說明大學生們有信仰的需求,同時也說明在現實生活和教育中缺乏對大學生的信仰的引導和大學生信仰選擇能力的培養。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不僅要用科學的、崇高的信仰去統領和引導大學生的信仰趨勢,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大學生選擇科學信仰的能力。信仰是需要學習的,通過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使學生養成一種能夠自覺地接受和選擇知識或者信念的能力。正如專業知識的學習不隻是學一些知識,而是養成一種科學素養和專業能力一樣,學習信仰也不隻是接受一種信念,而是養成一種選擇信仰的能力和素養。我們需要注意,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與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各類教育有所不同,它主要是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價值觀和理想信念的教育活動。這種教育非常重要,它能夠使一定的大學生了解自己所處的世界,了解自己在這個世界中所處的位置,它能夠使一定的個體完成和實現他的社會化過程,從而真正成為一個特定社會中的一員,為社會所接納,它還可以使個人了解自己的義務和責任,感受到生存的意義和價值。
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提升大學生選擇科學信仰的能力。對大學生進行係統、全麵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在彰顯馬克思主義理論科學魅力的過程中提升大學生的信仰選擇能力。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就是一種科學的認識論。江澤民曾指出:“思想陣地,正確的思想不去占領,錯誤的思想就會去占領;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思想不去占領,各種非馬克思主義、非無產階級思想,甚至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就會去占領。”[7]P97“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隻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隻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隻要徹底,就能說服人。”[1]P9
當今大學校園的文化活動多元化與現代信息傳播媒體的強勢介入使得大學生信仰形成和確立的環境更為開放和複雜。國內外的宗教文化和宗教觀點通過學術交流、大眾媒介、社會交往、留教留學等渠道不斷向大學校園滲透,使得校園內的宗教影響加大了。正確的與錯誤的宗教觀念交織,正常的宗教活動、文化傳播與敵對勢力的滲透破壞雜糅,學生思想意識領域呈現複雜態勢,部分大學生對宗教的思想認識出現偏差和錯誤。校外一些活動也在衝擊著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現在越來越多的學生喜歡過帶有宗教色彩的西方節日,如聖誕節、複活節等,或者周末到教堂去體驗宗教活動,參觀宗教建築,看宗教電影,聽宗教音樂等,由好奇而產生興趣,由興趣而關注和投入,從而在精神和心理上產生依賴。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通過自身理論魅力的彰顯,揭開宗教的神秘麵紗,有助於驅逐圍繞在大學生思想上空的“烏雲”,幫助當代大學生以理性與寬容的態度對待各種宗教社會現象,使大學生們能夠正視並能科學、理性地認識到自身對社會中各種宗教現象的好奇心理和現象。○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翁振進,汪錫奎.黨政幹部民族宗教知識讀本[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4]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綜合研究組,國務院宗教事務局政策法規司編.新時期宗教工作文獻選編[C].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
[6]劉建軍.追問信仰[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7]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 馬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