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提出“三個麵向”的方針
1983年10月1日,鄧小平為北京景山學校題詞:“教育要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鄧小平對教育領域的“三個麵向”的提法,雖然首先是針對教育的,但實際上也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在新時期關於文化發展的戰略思維,“三個麵向”的方針不僅為教育,也為整個新時期文化發展指明了方向。因此,黨的十五大把“三個麵向”正式作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文化建設的整個戰略方針確定下來。“三個麵向”的方針為新時期中國文化建設和發展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時空視野,避免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古今中西”文化關係上的形而上學思維和絕對化傾向。麵向現代化,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與現代化建設相適應,通過培養全民族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時代精神,激發廣大人民群眾進行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麵向世界,表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開放性,即放眼全球的視野,兼容並蓄的胸懷和海納百川的氣度。麵向未來,表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瞻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一種能夠代表文化未來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方向的文化。
四、文化要“敢於創新”
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在致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詞中就提出文化要“敢於創新”的問題。鄧小平指出:“文藝的路子要越走越寬,在正確的創作思想的指導下,文藝題材和表現手法要日益豐富多彩,敢於創新。要防止和克服單調刻板、機械劃一的公式化概念化傾向。”[1]P211關於如何進行文化創新,鄧小平強調:“文藝工作者還要不斷豐富和提高自己的藝術表現能力。所有文藝工作者,都應當認真鑽研、吸收、融化和發展古今中外藝術技巧中一切好的東西,創造出具有民族風格和時代特色的完美的藝術形式。”[1]P212認真鑽研、吸收、融化和發展古今中外的文化成果,通過文化創新創造具有民族風格和時代特色的文化,形成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是鄧小平對文化工作者的新要求。在鄧小平全麵改革和文化要“敢於創新”思想的指引下,1983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文藝體製需要有領導有步驟地進行改革”[5]P347。從此,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進入一個體製改革和創新的新時期。
五、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1979年10月,鄧小平在致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的祝詞中指出:“我們的國家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我們要在大幅度提高社會生產力的同時,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的經濟製度和政治製度,發展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和完備的社會主義法製。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1]P2081980年12月,鄧小平在題為《貫徹調整方針,保證安定團結》的講話中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國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6]P641黨的十二大報告首次把精神文明提高到“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是社會主義製度優越性的重要表現”的戰略高度,指出“沒有這種精神文明,就不可能建設社會主義”[5]P26-27。在十二大精神的基礎上,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指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征。”[4]P1174“精神文明建設,包括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兩個方麵,滲透在整個物質文明建設之中,體現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決議》還指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是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4]P1176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確定要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把精神文明與經濟富強和政治民主列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戰略目標。針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一手軟一手硬的情況,鄧小平說,“不加強精神文明的建設,物質文明的建設也要受破壞,走彎路。光靠物質條件,我們的革命和建設都不可能勝利”[3]P144。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鄧小平說,“廣東二十年趕上亞洲‘四小龍’,不僅經濟要上去,社會秩序、社會風氣也要搞好,兩個文明建設都要超過他們,這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鄧小平關於堅持“兩個文明”一起抓、兩手都要硬的思想不僅有力地促進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健康快速地向前發展,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方針。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通過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目標、基本內容、戰略地位、主要任務、指導方針以及方法原則等問題的科學闡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指明了正確的方向,是構建新時期國家文化發展戰略的重要指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