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上述的理由與目的,新的《世界報》願與社會上有誌之士攜手並進。

接下來的一個星期,約瑟夫刊登了許多精彩的報道與社論。其中一篇社論更是對紐約的富人顯要發出了猛烈的抨擊。約瑟夫寫道:“有錢人以他們的服飾與地位而自覺高人一等,他們自認為是美國的統治階級……事實上,美國真正的統治者應該是維持國家生產命脈的工人階層。”

然後,約瑟夫道出了《世界報》在推動社會改革上應該進一步努力的方向——

一、奢侈品應該課以重稅。

二、土地、馬匹、錢財等遺產應課以重稅。

三、巨額收入要繳稅。

四、大型工業要繳稅。

五、享有特權的商業集團要繳稅。

六、進口貨物要繳稅。

七、政府各分支機構的服務態度應該改善。

八、懲治貪官汙吏。

九、懲治賄選者。

十、懲治那些左右工人投票意願的不法之徒。

這是普利策頒布的“十誡”,每一條都與民眾息息相關。這些表明《世界報》是一份真正為老百姓說話的報紙,是民眾的喉舌。普通民眾看到了這一點,結果使《世界報》銷量大增,甚至造成了供不應求的盛況。

從來沒有哪一份報紙能引起民眾這麼大的興趣。普利策的秘訣很簡單,民眾渴望知道自己身邊發生過的以及正在發生的任何事,他們想知道所有的真相。他們需要一份接近他們的報紙,這份報紙必須是以他們的語言寫成的,是站在他們的立場說話的,是為他們謀取利益的。

自1870年以來,約有500萬以上的移民來到了美國。在最近10年中,紐約的人口差不多增加了50萬。這些新移民大多受教育程度不高,隻能讀懂簡單的文字。普利策的報紙就是用最簡單的語言文字,來描述跟民眾密切相關的問題。從《世界報》的行文風格上不難看出,普利策正是那種關懷窮人、嫉惡如仇、對社會改革無比熱誠的人。

每天上午11點,普利策一定會同科克裏爾及本地新聞編輯主任大衛·薩頓開會討論社論方針。

普利策是個勤奮節儉的人,尤其在對待錢方麵——但是他付給員工的薪水卻很高——這一點從來沒變過。他印刷的報紙用的是最廉價的白報紙、油墨,以及老舊的字體。有一陣子,報館大樓洗手間的肥皂被取消了,甚至白開水中的冰塊也不見了。後來因為普利策自己不喜歡喝開水,冰塊才又開始供應。

現在,《世界報》已成功地站穩了第一步,普利策有時間來挑選一個優秀的總統了。他對紐約州州長格羅弗·克利夫蘭有極好的印象,克利夫蘭來自人民大眾,沒有貴族血統,並靠自己的努力以及剛強的個性取得了成功。在一篇社論裏,普利策認為民主黨應該找個像克利夫蘭的人來當總統候選人,並呼籲民主黨人團結起來。

當克利夫蘭順利地被提名後,《世界報》列舉出四個支持他的理由——

他是個老實人。

他是個老實人。

他是個老實人。

他是個老實人。

《世界報》成了擁護克利夫蘭入主白宮的最主要的報紙。普利策在社論上大力呼籲,告訴選民克利夫蘭是總統的最佳人選。克利夫蘭當選後,《世界報》被公認為是全國數一數二的政論性報紙。

《世界報》的銷量與日俱增。普利策買下報紙三個月之內,每天的銷量即由22761份躍升到39000份。到了年底,《世界報》的銷量已經與紐約最大的幾家報紙相當。到了第二年,《世界報》的銷量就躍居紐約市第一了。這意味著那些幾乎從來不看報的人也成了《世界報》的讀者。普利策非常了解讀者的興趣和心理,因而他能夠把《世界報》辦成一份人人愛看的報紙。

《太陽報》的總編達納當時64歲,是紐約編輯人中資格最老的一位,他對普利策經營《世界報》的成功提出了他的看法:

“雖然這個城市的報紙並不特別重視普利策先生,但是我們並不覺得意外,因為不願替別人作免費的宣傳是人的天性,但這並不阻礙我們來欣賞這樣一個人……尤其他以前還當過《太陽報》的通訊記者,他當時的傑出表現是有目共睹的。普利策先生天生反應靈敏、才華卓越,極富創造力。”

在短短的幾年內,《世界報》已成為美國新聞界的傳奇,這使得美國報業界不得不對普利策刮目相看。雖然很多資深的編輯並不喜歡普利策的報道風格,但是他們都無法否認,這種方式確實能抓住人們的心,讓人們心甘情願花錢來買一份這樣的報紙。因此,紐約的很多編輯也開始抄襲《世界報》的寫作風格。為了同《世界報》競爭,許多報紙也紛紛降低價格,但是這些對《世界報》未構成任何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