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聖路易斯快郵報》(2)(1 / 2)

普利策倡導的改革運動都成效斐然,這說明他是個敏銳的改革家。而且他還懂得心理學的實用知識以及政治家的演說技巧,靈活地掌握群眾心理。

每一篇社論都經過巧妙安排,文筆生動、論點精辟、取材獨特、內容精彩,讀者爭相傳閱。《快郵報》很快地成了讀者最喜歡的報紙,報紙銷量也直線上升。

有一次,普利策花了三周時間,在社論裏對一些逃稅大亨作了一係列的報道與攻擊,此舉惹惱了那些逃稅的有錢人,他們便立即唆使他們的商人朋友取消《快郵報》上的廣告,這一舉動雖然令普利策損失慘重,但他同惡勢力鬥爭的決心一點也沒有動搖。普利策在《西方郵報》當過政治記者,因此他對政治並不陌生。他在《快郵報》刊登了不少政治方麵的文章,幫助讀者了解政治。他也在社論裏表明自己對某些政治問題的看法。

普利策一生當中最痛恨的就是政治腐敗,他曾在《快郵報》的一篇文章裏對這個問題提出了個人的看法——

腐敗是政治生活的最大蠹蟲。為什麼會有腐敗,自然是因為貪婪。誰又是腐敗最大的唆使者?大公司……

金錢在當今的世界具有巨大的誘惑力。人們可以為它出賣靈魂、出賣肉體,更有人認為金錢是萬能的……錢對自由社會的威脅,猶如晴空裏突然出現的烏雲……這將是人類生活中無可避免的一大衝擊。

在普利策的2700美元的存款還沒花光之前,《快郵報》已經開始賺錢了,報紙的銷量持續上升。對於《快郵報》取得的壓倒性勝利,約翰·迪倫大感驚訝,隻有普利策心裏明白,這都是自己努力工作的結果。他經常夜以繼日地工作,有時幹脆就睡在報館裏。他的心中隻剩下工作,經常為了完成工作而忘了吃飯。他這樣瘋狂地工作,以至於忽略了自己的健康。凱蒂及約瑟夫的員工們都很為他擔心。

有段時期,《快郵報》的每篇文章幾乎都是出自約瑟夫的手筆。因為要找到行文用詞都合乎他要求的記者實在太難了,而且這樣的人才也不是短時間就可以訓練出來的。約瑟夫希望報道簡潔、生動,可是很少人能達到這樣的要求。因此,一連好幾年,約瑟夫總是日夜不停地工作,幾乎沒有好好地休息過。

完美的團隊

那年年底,迪倫以四萬美元的價格將他持有的一半股份轉讓給了普利策。和普利策這樣有能力的人合作,迪倫覺得很不暢快,因為他並不太受重視。迪倫生性溫和保守,這和普利策火暴、積極、激進的個性也格格不入,所以迪倫很樂意將自己的股權賣給普利策。雖然他們不再合作了,可是他們一直是很好的朋友。

現在,約瑟夫是發行人兼主編了,對他來說,這責任確實是重了些,於是他開始尋覓新的主編人選。

約瑟夫最終找到了約翰·科克裏爾。出生於俄亥俄州的科克裏爾當時34歲,他體格魁梧,相貌堂堂,熱愛戲劇,頗具幽默感。科克裏爾曾在《巴爾的摩報》擔任過編輯,熟悉報紙的作業與編排過程,是個腳踏實地、勤勉工作的年輕人。

約瑟夫在雇用一個人之前,一定要了解那個人的品德。他的朋友赫金斯是《華盛頓郵報》的創辦人,約瑟夫先從赫金斯那兒打聽消息,得知科克裏爾在很多方麵都和自己很像,所以他決定高薪聘請科克裏爾擔任《快郵報》的主編。

約瑟夫欣賞科克裏爾的工作能力,就如同欣賞他這個人。科克裏爾是一位新聞界的奇才,就像約瑟夫一樣。約瑟夫漸漸感覺到,他可以信任科克裏爾,可以放心地讓他來分擔自己的工作了。

凱蒂越來越擔心約瑟夫的健康。有天晚上,凱蒂邀請了約瑟夫的老朋友戴維森來家裏吃晚餐。已經到了晚餐時間,戴維森也早就來了,可是還是不見約瑟夫從報館回來。凱蒂擔憂地對戴維森說:“托馬斯,我都不知道怎麼辦了。約瑟夫一點也不注意自己的健康,他已經是筋疲力盡了,可是他還是那麼拚命地工作,一點都不想停下來休息休息。”

“他一直都是這個樣子,”戴維森告訴她,“不過他現在比以前還要拚命,我們應該想個法子讓他停下來好好休息,或許你們可以一起出國旅行。我注意到他的視力越來越差了。這種工作本來就傷眼睛,何況約瑟夫的眼睛一向都不太好。”

凱蒂兩眼充滿了淚水,無助地望著遠方。

過了一會兒,她繼續說道:“他每天都睡得很少,頭痛也從來沒有好過。痛得厲害的時候,他就會用手緊緊抱住頭,好像這樣就能把頭痛減輕似的。他這樣讓我很心疼,我想讓他好好休息一陣子,可是他不願意停止工作。而且他現在對很多事情反應特別大,一陣突然傳來的響聲都會讓他暴跳如雷……也許等科克裏爾先生慢慢熟悉了報紙的業務,那我和約瑟夫就有空出去旅遊了。”

凱蒂說著說著,突然興奮起來:“《快郵報》很成功,不是嗎?托馬斯。”

“太成功了,凱蒂。我第一次遇到約瑟夫的時候,就知道他不會一輩子默默無聞,可是我沒有想到他會取得這樣大的成就!《快郵報》現在可是聖路易斯的一家大報紙了,約瑟夫也是個令人敬畏的新聞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