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實用型人才培養的那些“招兒”(1 / 3)

實用型人才培養的那些“招兒”

本期關注

作者:王敏 高薪茹 張斐然

日前發布的《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全方位對職業教育進行了部署,指出了我國職業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確定了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培養實用型人才的方向。此決定在藝術專業及相關院校中掀起了又一陣波瀾。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點中也指出:“研究製定關於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啟動實施國家和省級改革試點,引導一批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轉型。”

針對實際需求開展人才培養,將促使更多院校推進教學改革,調整教學目標,將培養“藝術家”的目標轉向培養職業化實用型人才,這不僅可以解決藝術專業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更可以滿足行業人才需求,更深層次地講,對於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造更大人才紅利,加快轉方式、調結構、促升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眼於未來,也要著眼於當下。就目前來說,無論是專業藝術高校,還是民間教育機構以及社會用人單位,已有一批較早看到實用型人才培養重要性的“智者”及早做出了反應。校企單位不僅從自身“動刀”大力改革,相互之間也聯動緊密,理論、經驗、技術、資源互補,在實用型人才培養方麵做出了積極嚐試,也收獲了累累碩果。

在職業化教育開始全麵布局,實用型人才培養以國家層麵重點推進的大背景下,本刊記者從設計、動畫、網絡自製劇三個炙手可熱的行業入手,從中找出典型單位,其中有專業高校,也有民間機構,窺一斑而欲知全豹,以個例透視實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希冀這些案例能夠給予業界以啟迪。

不做遊戲規則的盲從者——真改革的專業藝術高校

依托地域文化開展課程設置、挖掘傳統藝術豐富教學元素、設置“創意”活動激發創作熱情、針對傳統設計教學模式大動手術……地處彩雲之南的雲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並沒有因地域偏遠而固步自封,反而利用地域文化特點,積極探索、大膽改革,在我國開設設計專業院校呈幾何式增長,但教學模式不盡科學合理、教學質量良莠不齊、師資隊伍不成熟、人才培養偏離實際需求、就業率低等種種問題為業內人士詬病的現狀下,走出了極富特色的專業建設之路,呈現出極強的創造力和學術活力。從2011年至2013年,雲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學生就業率一直穩定在99.2%左右,與藝術專業學生就業難的狀況形成了極其鮮明的對比。如此優秀的成績單,與學院不做遊戲規則盲從者、對教學模式大動手術、大膽改革的辦學思路密不可分。

“設計教育需要融入生活,脫離社會、脫離生活的設計是沒有價值的。同樣,高校的設計教育也要著眼於社會對人才的實際需求,開展差異化教學,才能滿足行業對人才的需求。”雲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院長陳勁鬆先強調了設計的本質。我國的設計教育體係,從美術教育體係傳承而來,高校的教學模式基本按照美術專業的教學方式進行,直至現在,一些學校設計專業的評價標準還是按照造型藝術的標準去評判。這顯然不盡合理。陳勁鬆直言,這樣的方式培養出來的設計師不可能符合社會的需求。如此的教學模式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很難符合行業的切實需要,進入社會後要再進行培訓才能適應崗位需求。這導致了大量的人才浪費和教學資源浪費,“畢業等於失業”,追根溯源,不盡科學合理的同質化教學使學校沒能給予學生本應該給予的行業所需能力。學校教育和社會需求產生了偏差,這一矛盾焦灼纏繞,造成了大量設計專業學生就業難、專業領域又缺乏精英人才的現狀,成為業界極為關心的問題。

雲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早在2004年就開始嚐試打破設計教育同質化的狀況,挖掘雲南當地傳統文化、特色文化,開展了“創意”係列活動,以此為依托開展設計教育。這是學院設計教育的一大改革,至今已經整整10年。

雲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每年以一個州縣為單位,全方位挖掘當地文化,結合傳統文化開展設計。“創意瑞麗”“創意個舊”“創意尋甸”“創意鶴慶”……學院以州縣為單位,與當地政府合作,深入挖掘地域文化,以此為依托,全麵開展設計教育。2013年,“創意”係列活動及其促生的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得到了雲南省委、省政府的認可,以州縣為單位的“創意”係列活動,升級成為麵向整個雲南省,針對雲南省的傳統文化藝術進行挖掘,設計開發創意產品。“創意雲南”在昆明會展中心做了彙報展,此次活動給學院帶來了非常大的收獲,宣傳力度大大提升,覆蓋麵、受眾麵更寬,特別是讓更多企業了解了設計創意的價值。雖然和政府合作有一定的局限,具體的設計案例很難落地,但是通過“創意雲南”這樣的大型活動,企業看到了學院的能力。此後,多家企業找到學院,委托學院進行創意產品的設計開發。

以此為契機,2014年,雲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改變了以往“創意”係列活動的運作方式,從與政府合作,更多地轉向了與企業合作。2014年創意活動的主題也設定為“校企合作·協同創新·鑄造未來”,50多家企事業單位將其特色項目的需求委托雲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來做。此次展覽非常成功,特色項目建設、民族文化創意產品、非遺產品均得到了企業的認可。陳勁鬆介紹:“此種轉變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我們計劃往後的活動,要繼續加大與企業的合作力度。目前已有幾十家企業與學院達成協議,2015年共同來做創意活動。”“創意”係列活動十年堅持,已經不是單純的畢業創作活動,成為雲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幾乎全員參與的、實踐和理論有機結合的特色教學模式。

通過這些年的努力,學院發現,設計專業的學生其實有著很大的潛力。“有些人認為學生的專業積累不夠深厚、創意不成熟,不能直接對應到項目生產當中。但事實上,如果我們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將教育思維做很徹底的轉變,很多固有的看法就會被打破,學生完全有能力完成實際項目的設計。”陳勁鬆介紹,雲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與企業合作進行的設計項目,絕不是企業出一個“題目”,學生憑空想象拍著腦袋去做。所有的實際項目教師和學生做了很多細致的調研和考察工作。在此基礎上,教師帶領學生直接在工廠裏和一線技術人員一起操作,加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這種與一線操作人員團隊式的合作也提升了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與企業的緊密聯動也直接促進了學生的就業。企業委托學院做項目,學生以團隊形式參與項目。設計創作完成後,一些企業直接就以把一個團隊中的七八個畢業生直接以團隊形式招聘進入企業。雲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學生就業率近些年一直都居高不下,和“就業等同失業”的現狀形成了鮮明對比。

在以“創意”係列活動貫通傳統文化挖掘、課程建設、校企合作的同時,2010年,雲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對教學模式大膽改革,創設了“模塊式”教學體係。“傳統的設計教育是以課程為體係,一門課一門課地講,這樣的方式有很多問題。設計本身是應用型藝術,單一的課程如果沒有非常好的內在聯係性,給予學生的知識點是支離破碎的。目前,高校設計專業教師多數在校外有自己的工作室或者公司,大部分精力其實是在課堂之外。上課講完課件,布置完作業就走人。下一課程的教師和上一課程的教師之間是沒有溝通的,造成一些知識點重疊,欠缺的知識點又成了空缺的問題。學院改革的出發點,就是要絕對打破這種單一課程式的教學體係。”針對傳統設計教育模式中的種種問題,陳勁鬆提出了“模塊化”教學方式,以知識點來設計教學內容,打通一個個教學中的點,將其連接成線,以板塊形式製定教學內容,如室內設計教學,可分為幾個板塊,每個板塊需要完成什麼教學案例,其中需要哪些教學內容,每個教師負責解決其中的哪些教學問題。一個教學板塊完成後,學生要寫出完整的方案進行彙報,集體評分,考察其中的知識點是否能夠通過教學和時間得以解決,如果沒能解決,那這一板塊的教學團隊需要負相應的責任。教學和管理團隊職責明晰,便於問責以及發現並解決問題。

“模塊化”教學模式下,相關板塊的教學團隊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幾乎顛覆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最初提出的時候,反對聲音很多,有老師說其他學校沒有做過,沒有先例。但我認為,作為地處西南的院校,立足於我們的優勢資源和地方特色,我們發現了教學中不合理的問題,就應該依托自身優勢去解決。”不做遊戲規則的盲從者,陳勁鬆改革的決心十分堅定。這種教學模式中,除了基礎性課程外,其他多數課程特別是更深層次的設計課程,完全可以和實際項目結合在一起。內部改革的同時,學院也將企業的實際項目放入課程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項目產品得到了企業的高度認可。

“學院從4年前開始對教學體係進行改革,形成了‘模塊化’的教學方式。今年第一屆用此方式進行教學的學生畢業,根據實際情況來看,可以說我們的改革取得了成功。”學生能力是教學的最終檢驗,陳勁鬆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