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風流奇才唐伯虎(1 / 3)

風流奇才唐伯虎

墨彩

作者:楊藝 江偉達

晚明著名書畫家董其昌借用佛教禪宗理念提出了中國山水畫史上著名的“南北宗”論,此後畫家皆遵循此道,或南或北,涇渭分明,少有貫通者。然而先於董其昌,吳門唐寅已是一位貫通南北宗,花鳥人物書法無一不精的全才畫家了。

筆耕硯田 花月相伴

唐寅(1470~1524年),字伯虎,更字子畏,出生於蘇州閶門皋橋小商人家庭,賦性豪俠,年輕時放浪不羈。後經友人祝允明之勸,方振作精神,立誌求取功名。弘治十一年(1498年),中南京鄉試解元。然而時運不濟,次年春天入京會試,江陰徐經賄通考官關節案發,唐寅牽連入獄,黜發浙藩為吏,不就而歸。命運的不幸遭遇,使他在精神上產生了一種幻滅之感,乃取《金剛經》偈語而號“六如居士”。然而他並未因之一蹶不振,反而奮然自勵,思以著述為業;隨即又翩翩遠遊,足跡所至,半大江之南。倦遊歸來,放浪形骸,依然故我,38歲前後,築室於桃花塢,曰桃花庵,中有“學圃堂”“寤歌齋”,還有與九鯉湖祈夢經曆有關而特別請祝允明作記的“夢墨亭”。雖正德九年(1514年)他曾赴江西寧王朱宸濠之聘,但之後察覺其圖謀不軌,即佯狂而返。故總的說來,自科場案落魄歸來以後,他一生的光陰,確如仙遊夢墨預示的那樣,筆耕硯田,花月相伴,沉浸在詩文書畫的創作之中。其詩文初尚才情,奇麗自喜;晚年頹然自放,格諧俚俗。書法縱逸遒美,出入於北海(李邕)與鬆雪之間;畫法沉鬱,風骨奇峭,與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稱“吳門四家”。

2014年12月至2015年3月於蘇州博物館開幕的“六如真如——吳門畫派之唐寅特展”,彙聚了海內外11家博物館館藏的唐寅力作,內容涵蓋山水、花鳥、人物、枯木竹石等不同畫科,卷、軸、扇麵、冊頁各類書畫形製齊全,通過早、中、晚不同時期唐寅書畫作品,係統反映唐寅書畫風格的變化曆程,深入展示唐寅詩文書畫的全能技藝,力求通過唐寅畫作和配套活動,推動以唐寅為代表的“吳門畫派”研究,展示明代蘇州的城市生活和文化氣象,讓觀眾一飽眼福。

張醜在《清河書畫舫》中評價唐寅:子畏畫仿宋元,無不臻妙,而於李唐遺法,尤得心印。可見唐寅深受宋元院體畫的影響,對李唐的摹寫,對周臣的師法,都讓他的北宗風骨顯露無遺。本次特展中的《春遊女幾(jī)山圖》、《杏花草堂圖》《高山奇樹圖》、《雪林尋詩圖》等,以隱逸為題,描繪了四季景色,構圖大多為馬遠、夏圭之半邊式構圖,皴法多為斧劈、刮鐵,筆法剛健勁爽、痛快淋漓,皆為唐寅深入北宗的開門之作。

而唐寅對於南宗文人畫的繼承,則大多來自對於沈周的追溯,沈周是承接元代文人畫衣缽的關鍵人物,唐寅通過文徵明父子的引薦,20歲得以拜識沈周,其後受益匪淺,頗受浸潤。

唐寅的文人畫在表現江南山水意象時,有著獨特的格調和意境。如本次特展中的《貞壽堂圖》乃為友人周希正侍奉其母所建之“貞壽堂”而作。采用平遠式構圖,綠水遙岑,鬆竹矮籬,堂屋兩間築於山坳回抱之處,堂內家人聚首,其樂融融。山石皴筆方折,暈染輕淡;樹木出枝俯仰有態,點葉、夾葉兼備。《黃茅小景圖》是唐寅30歲稍後所畫的太湖黃茅渚熨鬥柄之景。此地“黃茅石壁一百丈,熨鬥湖渚三十灣”,冬有梅花可尋,夏有楊梅可嚐。畫中前景熨鬥柄兀然而起,一高士維舟席地而坐,縱目遐觀,其後藤蘿拂動,石壁逶迤,沙鷗翔集,輕帆遠去。構圖奇絕,運筆靈動,山石主要以亂柴皴加淡墨渲染而成,清潤有致。上海博物館藏《款鶴圖》卷乃為吳中名醫王觀號“款鶴”者所畫,層岩疊泉,湖山清曠,平坡之上主人伏案靜觀一鶴信步而來,山石細筆長皴,筆力方勁。唐寅這些南宗一脈的作品,在形式上多是自出機杼,他更注重在精神與品格上的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