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確定性中獲益
專欄
作者:傑晟
在《黑天鵝》一書中,作者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認為,由於人的認知缺陷以及客觀事物的複雜性,我們往往容易高估自己的預測能力而低估客觀事物的不可預測性,這可能導致我們在收益有限的情況下承擔了過多的風險,而我們對此卻渾然不知。“你不知道的事比你知道的事更有意義”,這似乎是一個消極的悖論,那我們還能幹什麼?
正如作者所言,《黑天鵝》最多隻能算作其新作《反脆弱》的腳注,在新作中塔勒布更具體地提出了“黑天鵝”的解決方案,並更進一步闡述如何讓隨機性、波動性、不確定性、不對稱性為我們所用,讓我們受益,而不是受傷。“風能吹滅蠟燭,卻能使火越燒越旺”。
隱藏的脆弱性
“脆弱”是一個現有的形容詞,很容易理解。比如,玻璃杯相對地麵是脆弱的,但事實上你並不會經常打碎玻璃杯,因為你對此早就有所警惕。帶來危險的脆弱性是那些複雜卻被誤認為是簡單的東西,那些由於人們對概率的誤解而被認為幾乎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這些隱藏的脆弱性被低估或忽視,從而帶來可怕的結果。比如,投資中對“低估”的過度自信以及對成長的過度樂觀,都可能帶來毀滅性的結果。
也許你能預測到公司的業績,卻很難預測股價。由於營業收入確認滯後於銷售,預測地產公司的短期業績並不太難,比如,從萬科2013年的銷售額及此前的土地成本、融資成本、銷售均價,大致可以估算2014年萬科的利潤率可能將提高,淨利潤比2013年增長20%並無困難。然而,短期內股價與業績並非線性關係,短期股價受很多複雜因素影響,萬科股價仍然一度跌破淨資產,如果在2013年高點融資買入,則2014年可能就輸得體無完膚了。在這裏,脆弱的並不一定是萬科未來的業績或股價,而是過於樂觀下的“杠杆”。
同樣,當下創業板的故事滿天飛,誰又能保證參與者的情緒能一直如此高亢呢?也許未來,“故事”也會被證明是脆弱的,畢竟這樣的故事已經重複了很多次。
“強韌”並不夠,重要的是“反脆弱”
對此,我們要怎麼辦?在上麵的案例中,如果我們不引入杠杆,避免了血洗,但股價還是掉了一半,損失慘重。如果我們不在當下買入創業板股票,也許能夠避免未來的血洗,我們看似“強韌”,但也沒有因此而得到什麼。
在過去,我們可能會認為“脆弱”的反義詞是諸如“強韌”、“堅固”之類的,但這類詞其實是中性的,“強韌”並不能使你更“強韌”,我們需要“反脆弱”,這是一個過去並不存在的單詞。它被塔勒布定義為不會因隨機性和不確定性而受害,反而受益,而且需要在隨機性和不確定性中具有不對稱選擇權才能受益。
作為一個整體,大自然就具有反脆弱性。地球運轉了40億年,如果僅有“強韌性”,那麼地球今天將會是40億年前的那個原始星球,可能跟我們今天看到的其他星星差異不大,但幸運地它在隨機性破壞中進行重組、選擇,從而形成今天這樣具有多樣性、適合多種生物生存的環境。這個環境中的生物的進化過程也體現了反脆弱性,依賴於波動和不穩定,不適應的個體表現出脆弱性而消失,具有適應特性的個體得到生存選擇並將特性遺傳下去,也就是,“殺死我的使別人更堅強,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堅強”。
在生意場上,也處處可見反脆弱性的運用。銀行推出選擇權貸款,也就是給創業型企業貸款,並通過聯合其他金融機構與企業簽訂合約,未來有權將貸款的一部分轉換成企業的股權。企業在IPO之後,可能股權溢價被炒得很高,銀行可能因此獲利豐厚。如果企業最終無法IPO,那就隻有貸款收益罷了,並無其他額外損失。
在資本市場,有時候一些金融合約也體現出反脆弱性。比如一些期權合約,當這個選擇權具有不對稱性且對你有利的時候,你可以在買入股票的同時,通過期權鎖定損失,當你的最大損失有限(沒有為期權支付太高的成本),而收益可能很大的時候(潛在的波幅可能很大),你應該這麼做。個股期權可能將在A股推出,如果你不把它當炒作的賭具的話,它可能使你的投資具有反脆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