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主旋律改革者的頌歌
——序畢晚緯《田野上的記錄》雁領
生命的真諦是一種緣。
書緣、文緣、人緣,畢曉緯占齊了。
從小酷愛讀書,長大迷戀上寫作,工作後在宣傳崗位上接觸社會各階層各種人物又交下不少朋友。她勤奮刻苦,積極上進,在沉思巧構中便時有努采和華章出現。這本報告文學集(田野上的記錄>,正是這三緣合一的佳品。
記得前年率營口市作家考察團到大石橋市采訪,當晚畢晚緯到賓館探望,次晨陪我們到盤龍山散步,話題紛紜中就談到過出書。她總是說:“我那些東西能行嗎?”這當然是一種自謙,正是這種自謙不斷地送她走入新境。
與畢晚緯相識近20年,她為人熱情誠懇,彬彬有禮,待人接物,得體有度,流露出真摯和友善,是一個有傳統美德又重自身修養的人。交談中,有時是坦然的微笑,有時是—串朗笑,表現出她的雅致和大度,留給人很深的印象。
大石橋市送給畢晚緯“女能人”和社會活動家的雅號,她是當之無愧的。
這本書就是一個明證。畢曉緯從人民生活中獲得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又用文藝創作的清流灌溉自己的生命之泉,使她充溢著青春的活力,呈現著踔厲奮發蓬勃向上的精神狀態。
她是一個有作為的人。
生動地反映激烈變革的現實生活,揭示社會轉型期的矛盾和鬥爭,高奏時代的主旋律,是畢晚緯報告文學的明顯追求和突出特色。我們時代的主旋律是改革、創新,畢曉緯的報告文學就是用彩筆繪出的改革、創新的英雄畫卷。她歌頌和讚楊的不是那些看攤守業的弱者,而是勇於改革有創造精神的強者。他們不僅能幹,而且有知識有智慧;他們不僅敢闖,而且有思想-、有才氣;他們既有革命理想又有科學態度;既有創造精神又有寬闊胸懷,是社會主義新時期黨哺育下成長起來的一代新人。她尤其熱烈歌頌那些在逆境中、在激烈的矛盾中拚搏進取的優秀分子和在平凡崗位上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先進人物。為他們樹碑立傳,書寫多姿多彩的篇章,畢曉緯傾注了滿腔熱情。
《改水者,不愧禹的後裔》是一篇力作。作者精心刻劃的主人公——營口縣改水辦主任張公法,是一位奇跡創造者、實幹家。他咬定青山不放鬆,千辛萬苦,為民造福,改水的目標既定就不怕任何艱難險阻,哪怕天塌下來也要用手擎著。他的“傻勁”與“城心”處處落種,處處開花。可以看出作者是帶著深深的敬服來描寫這個人物的。詩意語言的追求和不時閃現的哲理光輝,使滿篇文字充溢著濃鬱的感情色彩和充沛的思想內涵。
張公法的摯著、堅毅、達觀的個性,求真務實的作風以及正直作人、無私奉獻的品格都在作者筆下形神畢現。讀者麵前站立著的是一位人民公仆和共產黨人的高大形象。
作者在塑造這個人物形象時,沒有停留在平麵的展示上,而是把他放在尖銳的矛盾鬥爭中和重重困難的考驗麵前。張公法充滿艱辛的改水曆程是改革克服守舊、先進代替落後的鬥爭曆程。幾千年形成的陳腐觀念和習慣勢力是改革者遇到的最頑固的阻力和巨大的絆腳石,而改革的強大鋒芒又是任何舊世界的盾牌所無法抵禦的。張公法改水的成功是共產黨人無私無畏勇往直前精神的勝利,他用為民造福的光輝實踐譜寫了一曲人民公仆之歌。張公法的形象具有典型性和現實意義。
這篇作品的特點是結構嚴謹,詩意盎然,不時的閃爍出哲理的光芒。在語言運用上生動可感的詩化語言、蘊藉深厚的哲理語言給人以強烈的感染和啟迪;而不時穿插其間的詩人比興式的描述、電影旁白式的精彩議論更有振撼心弦的力量,足見作者的文芋功力和藝術修養。這篇文學性、藝術性都很高的作品可看作畢曉緯報告文學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