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新型校企合作模式的發展現狀
文化論壇
作者:杜金召
摘 要:近年來,我國勞動力市場越來越多的出現因缺少擁有較高技術水平的工人而導致的“勞工荒”現象,部分企業為應對該難題,選擇了與技校合作培養人才以填補缺口,然而這一模式培養出來的技術工人水平並不能滿足企業發展要求。適逢我國近年著重於發展技校教育,在充分考量現下市場需要及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後,本文通過進行了一係列調查,以多邊共贏為目標提出一套新型的,更適用於中國市場的“校企聯合“方案。
關鍵詞:資源優化配置;技企聯合;多邊共贏
隨著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近年來,部分企業招工難、留人難和用工成本上升等“用工難”問題日益突出。一定程度的招工難,適度提高勞動報酬或可以緩解。而結構性缺工卻是剛性的,技術工人的短缺,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中國經濟的快速騰飛。
目前大部分民工市場提供的就業崗位中,超過90%都是沒有技術要求的操作工、搬運工等崗位,有一定技術含量的崗位很難招到人。而前來求職的農民工中,90%以上沒有一技之長。近年就業回暖後,招工企業對技術工人的需求明顯增加,但到市場求職的技術工人卻沒有增多。而企業的招聘工作難度較大的最主要原因是求職者的職業素養和專業技能不足,與企業的用工標準難以匹配。
據有關調查顯示,有61%的企業認為在造成諸多招聘難的原因中,求職者基本職業素養的不足是造成用工困擾的最重要因素,同時53%的企業認為專業技能的缺乏也是招聘難的重要原因。各行業包括傳統行業(建築、飲食、醫療等)和新興行業(信息技術、清潔技術等),均認為求職者不符合這兩項指標是招聘難的主要原因,占比均在50%以上。由此看來,求職者如果希望得到企業的青睞,仍需提升自己的基本職業素養,並且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才能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中脫穎而出。
部分企業針對目前用工短缺的問題,積極地探索新道路,與技校進行更深層次的合作,通過相互聯手、共贏互利的合作辦學模式來主動培養自己所需的人才。但經過調查發現,“校企合作”存在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合作的形式雖然多樣,但這些合作大部分停留在一種低層麵的合作,還處在基本形式階段。集中表現在:一是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設置方麵很少征求企業的意見,企業管理人員參與課程設計和進課堂講課尚未形成製度,培養出的人才不能迅速融入企業工作需要;二是實習和頂崗過程中,學生文化知識的學習和專業理論的學習,在這期間沒有得到完整的延續,學校的管理也存在缺位現象,有的甚至完全靠企業管理;三是一些企業未能認識到實習生潛在的價值,單純地把實習生作為廉價勞動力,不能調動學生對工作的興趣和激情,導致相當一部分學生被動地完成實訓實習和頂崗任務,個別學生甚至擅自逃離實習崗位等等,對企業來說新入職的成員並沒起到填補人才空缺的作用,反而拉低了企業的工作效率。可見,“校企合作”還未能進入到合作辦學的核心層次,更談不上利益、效益、社會影響的“多贏”作用。
對於校企合作而言,企業與技校都是利益主體,但企業處在主動的位置上。企業最根本的目的是盈利。從現狀看,企業對校企合作盡管抱有極大的興趣,但畢竟是新生事物,存在多方麵的顧慮。一方麵是對技校參與企業生產和技術開發服務人員穩定性和時效性的顧慮。對一般企業來說,打亂日常生產安排,臨時增加生產人員或技術人員對正常的生產和秩序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加之考慮到人員的不穩定性和時間無保障性等,很可能對生產得不償失,因而有一定的顧慮;另一方麵是對技校參與企業生產和技術開發服務人員管理上的難處。企業對自身人員的管理是相當嚴格的,都有一套嚴密的規章製度來保障,執行更是一視同仁,但對於高職學生和教師來說,能不能采取一視同仁的管理辦法、方式有一定的為難,畢竟是“外人”,特別是對技術開發服務的教師尤其感到左右為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