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繼承者(3)(1 / 2)

在20世紀關注世界和人的問題的西方學者的著作(存在主義、哲學人類學等等)中往往可以見到叔本華的名字。但他們把主要注意力放在尼采和基爾凱戈爾的遺產上。可以說,在這種情況下,叔本華的思想間接地表現為尼采的創作了。至於基爾凱戈爾--比叔本華更年輕的同時代人--這位丹麥哲學家的著作隻是在20世紀20年代才進入歐洲學術周轉,對這個時期的哲學人類學的產生和研究有直接的影響。

然而在西方仍然存在著強大的學院派曆史哲學傳統,專門研究叔本華的哲學。從20年代中期開始出版全集,共計14卷。到20年代末還出版了檔案文獻資料和書信,使全部術語更加確切化,進行了校勘學的研究,分出了新的問題和題目。在缺少獨具一格的新穎思想和考慮終極哲學問題的原則新立場的條件下,轉而研究德國思想家的遺產已成為討論當前大家關心的問題的應有之議。

從哲學家出生之日起,經過二百年(1988年),出現了使作品簡易閱讀的輔助性出版物:阿·艾斯捷爾曼出版了檔案文獻資料及刊行索引,登記的信件約1500份,手稿約100篇,文件約100篇;阿·休勃舍爾出版的內容廣泛的生平傳記等等。發表了許多有關完整分析思想家哲學的個別問題和立場的著作,還有魯·薩夫朗斯基編寫的思想家生平經曆。

今天大多數研究叔本華哲學的人都關注這位思想家提出的對我們時代有意義的問題;某些研究者認為自己的任務在於保護哲學家免受過分的攻擊。特別重視意誌自由的問題,認為他是提出這一問題的第一位哲學家,可以用作解決當代問題的鑰匙:意誌雖然像用馬刺催馬快跑的騎者那樣,促使那種可以導致自由的精神狀態的產生,既然可以自由地消除自身,那就決不能使人服從於自己的權力。

在當代全球性危機(生態、人口、地緣政治、精神方麵等等危機)的條件下,人們把叔本華的倫理學並不是簡單地看成進步信念破產的預言,而是看成對人的健康的交際能力的方法論證。認為他關於幸福的學說具有特殊的意義,這是關於指導人的行為的高度精神性的一種非凡的方法。

我們還注意到今天所討論的問題的一種綜合性質。這裏指的是關於叔本華唯心主義的特點,以及關於他的自然主義和唯物主義。烏·姚赫強調指出,在叔本華的唯心主義中,德國古典哲學提出的主體能動性問題,獲得了新的、更深刻的衡量。世界作為對洞察物的直觀,與康德的現象概念相類似,更加徹底地與本體、與自在之物區別開來,它隻作為人的自身直觀而存在,這就使人們能把叔本華的哲學看成唯心主義哲學,因為隻有主體--世界的體現者才必須先有任何客體的條件。

然而,叔本華在拒絕唯物主義的同時,卻利用了作為經驗現實的物質的概念,物質說明了時空關係和因果關係,並承認自然規律的客觀性質。叔本華創作的研究人員注意到思想家在解釋自然界時接近於自然主義傾向,指出:即使在這裏,他也強調主體能動性的特殊意義,證明他特別注意直覺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注意對時空的主觀相關概念,以及印象這種感官能力的意義,印象提供客體的直接知識。

叔本華關於美的學說吸引了現代西方美學,同時也使它反感。之所以反感是因為西方美學思想為唯科學主義和相對主義的偏見所左右,長期以來試圖丟棄作為絕對者的美的概念;而且今天即使在我們國內還有人斷言,美--這是假象、某種新措施或者自我表現的方法,而藝術不再是美的了。但是,美,不容忽視,不管怎麼說,它繼續存在於這個世界上(也存在於現代藝術中),所以叔本華的創新思想不可逆轉地吸引了理論家們的注意,其中包括後現代主義擁護者們的注意。

最近幾年舉辦了有關後現代生活(後現代派)的討論會,許多與會者轉而關注叔本華的遺著,這是從現時代前後關係來看的積極掌握叔本華思想的最具特色的證明。在這種情況下,叔本華可以用自己的聲望使我們所屬的這樣的時代變得神聖起來。叔本華在獻出自己的宇宙的同時,提供了把我們的過去和麵臨的世界間接表現出來的例子和方法。"我們想要的東西或許沒有,我們仍然活在由現代過渡到未來的時期,未來對我們說來是隱蔽不露的,不如說它已經是我們背負過去重擔的今天。而叔本華在此以前給我們提供了範例,作為思想家是能夠改變世界麵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