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苗難以承受之重——追問兒童教育的三個誤區 等7則
【幼苗難以承受之重——追問兒童教育的三個誤區】
兒童過早開發,加重身心負擔。
兒童真人秀、童模大賽、兒童訪談……
近年來,電視上的各類兒童節目增多,一些家長熱衷於培養孩子的才藝,絞盡腦汁讓孩子上電視節目。
這些行為引發社會擔憂:究竟是在挖掘孩子的藝術天賦,還是在加重其身心負擔?
“有的節目把孩子的天真當賣點,把孩子的幼稚當笑料,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南京長江路小學校長宋紅斌說。
“熱衷讓孩子上鏡,也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徐州市新城區幼兒園園長韓芝紅給記者舉了一個例子,4歲的樂樂原來性格開朗,喜歡唱歌。家長為了讓樂樂能夠上電視,讓孩子每天練習唱歌、跳舞,把孩子一些休息時間也用在排練上。半年後,樂樂對表演產生了嚴重的逆反情緒,性格也變得內向,不愛和別人打招呼,也不和其他小朋友玩。“盡管有的孩子確實有表演和藝術天賦,但並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展現在公眾視野下。”韓芝紅說。
兒童節目過熱,一方麵與媒體追逐收視率有關,另一方麵與商業利益推動有關。南京鼓樓幼兒園園長陳靜告訴記者,她經常接到電視台的電話,要求到幼兒園挑選孩子參加節目。為此,電視台要求孩子參加各類培訓班,最後隻有少數孩子獲得上電視的機會。
“過早開發兒童,有可能毀了兒童。”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殷飛表示,科學證明,兒童的身體和心智還未成熟,早期教育應以培養興趣為主,過早進行高強度的專業訓練,不僅會消耗孩子的興趣,也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比如過早練舞有可能傷害身體,過早練歌則會損害嗓子。
健康保護過度,形同溫室花朵。
孩子是家庭的中心,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引起家長的關注。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部分家長對孩子生病過於敏感,過度用藥現象普遍,在一些幼兒園,給孩子喂藥成為老師的一項重要工作。
抗過敏藥、感冒藥、咳嗽藥、抗生素……南京市玄武區一所幼兒園園長告訴記者,如今的孩子身體素質不強,有的家長常年讓孩子吃藥,“遇到季節交替,有的班級一半以上的孩子需要喂藥”。
為了方便給孩子喂藥,南京市鳳凰和鳴幼兒園配備了一個小藥車。一位老師告訴記者,由於吃藥的孩子分布在不同年級,所以采用流動小藥車,穿梭於各個班級之間。
過度用藥的背後是家長的過度保護。
南京八一醫院兒科一位主任醫師說,醫院有不少孩子是“老麵孔”,空氣不好、氣溫變化明顯的時候,兒科住院部經常是“一床難求”,“事實上,很多症狀並不要到醫院吃藥吊水,隻要適當注意飲食、衣著就可以了”。
孩子不能虧著,不能受批評,老師必須特別關注自己的孩子……如今,許多家長對孩子的嗬護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
“10年前,我經常帶孩子爬紫金山,遊玄武湖,可是這些年很少帶孩子走出幼兒園,因為家長們反對。”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附屬幼兒園園長吳邵萍說,家長的過度嗬護,容易將孩子培養成溫室裏的花朵,經不起風吹雨打。
重智育輕體育,忽視人格塑造。
今年5月以來,各地幼兒園報名陸續進行。記者在南京走訪發現,一些幼兒園麵試中,有的孩子已經掌握認字、運算等小學階段的內容。超前教育背後,是家長重智育輕體育的觀念在作祟。
“很多孩子還沒有進幼兒園,家長已經開始教小學課程。”陳靜說,有的孩子不僅能從1數到100,還能進行百位數以內的加減乘除運算,而這些都是小學課程的內容。令人遺憾的是,孩子在提前學知識的時候,很多東西都被剝奪了,比如遊戲的時間、交朋友的時間。 過度認字、做奧數題、大量背誦,一些幼兒園為了滿足家長讓孩子“學到東西”的需求,紛紛對幼兒進行超前教學。有的讓孩子大量背誦唐詩宋詞,有的課堂上充斥著加減乘除,甚至還有的將奧數元素提前引入幼兒教學中。 重視智育而輕視體育。目前,體育課在學校受重視的程度遠遠不如文化課,“每天一小時”的鍛煉時間也很難保障。
近期公布的2013年江蘇省學生體質健康監測情況顯示,全省7至22歲年齡段學生的近視率為75.5%,鄉村中小學生和大學生近視率增幅明顯。 更令人擔憂的是,忽視德育、美育,後果比較嚴重。北京市海澱區玉泉小學校長高峰表示,兒童教育有其自身規律,如果剝奪孩子的情感體驗,也會產生個人及社會問題。比如人際交往中高度自我、不會合作,宅男宅女、啃老族不斷增多。
“書本不是兒童的全部世界,世界才是兒童真正的書本。”江蘇省特級教師仲廣群認為,針對兒童教育中出現的一些誤區,從家長到學校,都應該樹立科學的兒童教育理念,促進兒童身心健康全麵發展。
(《中國教育報》2014年6月2日,淩軍輝等/文)
【警惕早教機構空心化】
據全國消協統計,過去一年,關於早教消費的投訴為曆年之最,過半的投訴是由教學品質引發的。
近年來,早教行業成為發展最快的熱門行業,筆者在網上搜索發現,密密麻麻的新品牌闖入眼簾,以前隻有幾個大品牌撐起早教市場的景象不見了。
一位在多家早教機構任職過的資深總監透露說,目前多數早教機構都是“商業機構”,而非“教育機構”,先不說教育是否專業,許多機構創辦時連課程都沒有孩子招進來了,上課時讓老師現編。這不是嘩眾取寵的說法,事實就是如此,其中有的品牌通過商業炒作已成為比較知名的品牌。